查看: 8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狮舞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5
注册时间
2013-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狮舞   发表于 2013-3-5 22:05: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风行全国
  舞狮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北方到南方,从城市到乡村,逢年过节及庆典盛世都可以见到欢快的舞狮活动,把老百姓的欢喜心情表达的是淋漓尽致,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历史溯源
  舞狮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那么舞狮始自何时?《汉书·礼乐志》中\"就有\'象人\",一词的记载,何谓\"象人\",三国时魏人孟康的注释说:\"象人就如今(指魏国)扮演鱼、虾、狮子的伎人。\"可见,我国约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舞狮了。在唐朝,薛用弱撰写的《集异记~王维》曾详细地记述了一个与舞狮有关的故事:以诗画驰名于公卿之间、任太乐丞的王维,因手下伶人擅自舞《黄狮子》,《黄狮子》舞如皇帝不在场观看,是不能表演的。王维违犯了这个规矩,被免职贬作济州(今山东济宁)司库参军。在唐《太乎乐》中记载有《五方狮子舞》。该舞表演时,由伎人扮演五头五种颜色不同的狮子,每头狮子由两名戏狮子的狮子郎牵着,狮子郎手里拿着红拂子逗引狮子,狮子作俯、仰、腾、跃各种动作,同时还有一百四十人高唱着《太平乐》伴舞。这不难看出,当时的演出场面是十分壮观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诗中,对狮子舞作了详尽的描述:\"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从上述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舞狮在唐代从形式到技巧都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发展变迁
  随着时间的迁移,舞狮的发展变得更丰富更多样。在宋代的百戏中,有孩儿扮狮戏球舞,还有狮豹合舞。清代的舞狮更别具特色,加北京\"走会\"图中的舞狮,表现出一对大狮子,各带一只小狮子,旁边有两个狮子郎在逗引狮子。大狮子的形象显得威猛,很有情趣。在我国民间,上元节舞狮子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盛事,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我国的许多城镇和乡村都要表演舞狮子。现在我国流行的舞狮,有文狮、武狮之分。\"文狮\"动作细腻诙谐,主要表现狮子的活泼及嬉戏神态,如抡球、戏球、舔毛、搔痒、打滚、洗耳、打瞌睡等,富有情趣性;\"武狮\"则重技巧和武功的运用,如腾、闪、跃、扑、登高、走梅花桩等高难动作,表现狮子的威武性格。
各地舞狮
  在长期的流传中,通过民间艺人不断的创造,形成了不同地区的舞狮有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如北京高碑店的《舞狮》,以狮头重量见长,狮头重达90余斤;河北徐水县的舞狮动作矫健,能跃上五张方桌子,在桌面上表演;安徽的《手狮子》小巧玲珑;山东的《大狮子》在硝烟弥漫中,腾空蹿跳,既惊险又显勇猛;四川的《高台狮子》和《地盘狮子》以演绎破阵法为特色:.\"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舞狮子的习俗,青海省藏族的《雪狮》就很有特点。广东醒狮舞以其独特的造型、雄壮的鼓乐、南派武功等特色,在国内外都获得很高的声誉,影响甚远。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狮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806

57a5bb68cb96b0e9331b763c4e72b196_s.jpg (6.84 KB, 下载次数: 102)

57a5bb68cb96b0e9331b763c4e72b196_s.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4 07:24 , Processed in 0.362365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