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京韵大鼓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5
注册时间
2013-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京韵大鼓   发表于 2013-3-5 22:24: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  京韵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经艺人改革后发展而来。流行于河北省和东北、华东一带。木板大鼓因其演唱者多带保定、沧州口音,故又名怯大鼓。以说唱中、长篇大书为主,兼唱一些短段。木板大鼓的唱腔为板腔体,伴奏乐器只是鼓和板,进入北京以后,增加了三弦伴奏。民国三十五年(1946)后,遂正式统一命名为“京韵大鼓”。

  怯大鼓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被誉为“鼓界大王”的刘宝全。他在博采众长的同时,对怯大鼓进行了革新。一是以京韵京白演唱短段曲目;二是吸取各种戏曲、杂曲的曲调,丰富了唱腔;三是借鉴京剧的“刀枪架”式和一些唱腔、韵律等,形成一套表演身段;四是三弦伴奏结合唱腔托腔保调严谨自如。与刘宝全齐名的还有白云鹏和张筱轩。并形成了以刘、白、张为代表的三大流派。其后又出现了“少白派”和“骆派”。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其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京韵大鼓是唱说相互兼顾,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解放后推出双唱形式),自击鼓板;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传统曲目有《长坂坡》、《赵云截江》、《草船借箭》、《闹江州》、《大西厢》、《祭晴雯》、《黛玉悲秋》及抒情的写景小段《丑末寅初》、《风雨归舟》等。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央广播说唱团、北京曲艺团等专业团体,先后在京韵大鼓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并在培养新人方面作出了贡献。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929

81137_1321113205sBZ4.jpg (50.86 KB, 下载次数: 55)

81137_1321113205sBZ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4 07:48 , Processed in 0.347750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