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胥氏宗亲】胥氏渊源

[复制链接]
宝刀 该用户已被删除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宝刀   发表于 2011-3-15 12:40: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胥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远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部落首领华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华胥,是传说中远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是华胥文化的缔造者。
在史籍《路史·伏羲》中记载:“母华胥孕帝,华胥之渚。”传说华胥是燧人氏的女儿,伏羲氏兄妹的母亲。华胥氏有一次去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游玩,发现地上有一个巨大的脚印,那实际上是雷神的脚印,雷神是一个人头龙身,半人半兽的天神,他只需要鼓起肚子,就能发现响雷。华胥氏很好奇地踩了那个脚印一下,立刻感到全身震颤,回到家后就怀了孕,不久生下了伏羲。
华胥的后裔子孙是否称华胥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依据华夏民族姓氏成因惯例,当有十分的可能,而且以华胥氏复姓省文简化为单姓胥氏、华氏等,亦无任何不当。

在清朝光绪年间撰著的《蓝田县志》以及上百种古来史籍中,均有对华胥氏族社会形态的描述。在多种典籍中亦有关于“华胥国”的记载,而这种记载可能就是指华胥氏族团。
在史籍《太平环宇记》中记载:“蓝田卫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陵”。在历史文献《陕西通志》中也记载;“羲母华胥氏陵在蓝田县北三十五里”。在历史文献《蓝田县志》中亦称:“蓝田县内有华胥陵,是称三皇故居”。在著名的清朝学者吴秉权编著的《纲鉴易知录》(清康熙五十年即公元1711年刻本)中,有对华胥和伏羲、女娲的记述,是中国古籍中对华胥、伏羲、女娲记述得最为详细的史册。
著名考古学家、陕西蓝田档案局的曾宏根曾经围绕着古华胥国、华胥沟和华胥陵的遗址,对附近的村落进行过深入研究,他认为,如今蓝田地区不少村落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古华胥氏部落的印痕,完全能够印证其遗址,例如今华胥镇红河下游有娲氏村,而红河在史书上被称为女娲沟,白鹿原上李华村的原名就是女娲村,在孟岩村附近还有一个叫拾旗寨的村子,村中居民大多认为自己是古时祭祀仪仗的后裔。
在陕西蓝田境内,一百十五万年前曾生活过蓝田猿人,六十五万年前生活过陈家窝猿人,四十万年前生活过涝池河猿人,距公王岭不足三公里处生活过二十万年前的猿人,而距华胥陵十公里的冯家村,出土了距今二~三万年的古人类下颌骨化石。这些考古发现印证了蓝田存在着从早期猿人到晚期智人的人类演化序列。另外,如果将华胥文化各个所在地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在其周边分布着三十六处旧石器人类活动遗址。在1984年和1988年蓝田地区进行的两次文物普查中,又发现分布着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二十三处。在白鹿原上距李华村五公里的地方还发现过典型的商王朝文化遗址。
近来许多学者们都认为,华胥氏的历史比黄帝还要长得多。
在历史上的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一直长期沿袭着在清明节大规模祭祀华胥陵的传统,直到民国初期,随着军阀混战愈演愈烈,祭祀活动才逐渐被淡化。如今成规模的祭祀活动已经基本绝迹,只在少数村落中保持这一传统习俗。
著名的华胥陵位于华胥镇北部,在紧靠村子西边是华胥沟,越过华胥沟就是宋家村,与《蓝田县志》中所记载的华胥渚即华胥氏与其子女们的居住之地十分吻合。当地流传着一种传说,此地即华胥氏怀孕后栖息之地。这一传说已经流传了许久,无人知其起始时间。在宋家村南塬有一座古庙名为“三皇庙”,庙中有石碑刻文“古华胥伏羲肇娠地”,与史籍《宗书·付瑞志》中的记述相仿佛。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部落中赫胥氏族人,属于以先祖氏族称谓为氏
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的部落最擅长农业生产。炎帝的部落联盟崇拜凤图腾,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在炎帝的部落联盟中,有一支氏族部落叫作赫胥氏,其后裔子孙分衍有胥氏、赫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动物,出自古代昆虫胥,属于以动物称谓为氏。
胥,在古代就是指蝴蝶,有人喜爱蝴蝶,生子指蝶为名,称胥,后逐渐成为姓氏。
这在典籍《庄子·至乐篇》中有明确注释:“蝴蝶,胥也。”在史籍《列子·天瑞篇》中也记载:“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
由于蝴蝶美丽,而历代官吏皆衣着华丽,高高在上,剥民如鼓,而民则如芰草,因此人们将巡梭于民间的官吏称作“胥”。大小官吏行于民间,一如蝴蝶穿于花草之中,尽取花精,古代人称吏为胥,实在是非常贴切精辟不过了!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宣王庶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该支胥氏源出姬姓,周宣王姬靜(姬靖)将自己的一个庶支儿子封在故华胥国之地(今陕西蓝田)。
到周幽王姬宫湦乱政时期,该支姬姓族人为避犬戎的侵扰而迁居琅琊(今山东临沂),因其地有胥池,传说为胥龙衍生之地,与故华胥国名合,因此易姓为胥,称胥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春秋时期,晋昭侯姬伯将曲沃(今山西曲沃)赐给叔父姬成师,号曲沃桓叔。曲沃桓叔的第七子姬伋被列为公族,食采于蒲地(今山西临汾蒲县),其孙姬懿为蒲地之吏,乃以职为氏,称胥懿。
凡吏者,古代皆称之为“胥”,因以为姓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从胥懿三传至胥臣,字季子,于晋文公称霸诸侯之后,论功行赏,曾被封于一个叫臼的采邑,所以又称为臼季。按史籍《左传》的记载,胥臣当时在晋国官拜司空,他的儿子叫胥申,其后的胥臣之孙胥克、曾孙胥童、玄孙胥午等,皆为晋国上卿、大夫。这是胥氏的主要来源,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胥氏正宗,胥氏族人多奉胥臣为得姓始祖。
姓氏学界一般以为,胥氏为晋大夫胥臣之后。据史籍《左传》的记载:晋国国君晋文公姬重耳在流亡时期,胥臣一直追随之,有殊功,后以使命过冀,见冀地缺锄草农具,其妻赠送之,相待如宾,乃举于晋文公。
在晋国与楚国之间爆发的著名“城濮之战”中,胥臣以蒙马虎皮击溃了楚军,后官拜司空,封邑为臼(今山西应城),因此又称季臼。其后代有的用封邑名称为氏,称“臼”或“季臼”。
胥臣逝世后的周顷王姬壬臣四年(晋灵公姬夷皋四年,公元前615年),秦、晋两国交战,胥臣之子胥甲与赵穿泄露了军情,主帅赵盾因此削了胥甲的官爵,逐其到卫国,而后起用胥甲之子胥克。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到了晋厉公姬寿曼执政时期,以胥克之子胥童为上卿,胥童与当时的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晋厉公,胥童遂被其杀害。胥氏族人为避仇杀,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即改“胥”为“童”,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
在该脉族人中,胥氏、童氏、臼氏同宗同源。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贵族就分封在华胥(今陕西蓝田),在他的后裔子孙中,后来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华胥氏,后省文简改称分衍为单姓胥氏、华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胥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胥人,亦称胥吏、胥,是西周时期开始设置的官称,专职掌管商贾市场,纠惩违令者,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胥人属下有胥师,管理二十个市肆,就是二十家店铺,具体执行政令。
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胥,掌其所治之政,袭其不正者……胥师,各掌其次之政令,而平其货贿、宪刑禁焉,查其诈伪饰行卖匿者,而诛罚之。”
胥人、胥师官位不高,职权却很大,肥油得很,犹如今天的工商行政管理者。由于胥人与民间百姓接触最多,因此后世将几乎所有的官吏皆称作“胥”,如将官衙差役称作“胥卒”、将其头目称作“胥魁”等等。
在胥人、胥师、胥魁、胥卒等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胥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汉之际官吏胥附,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胥附,是西汉末期“王莽篡汉”之后所设置的官位,取亲附之人的含义。
胥附职责单一,就是专职辅佐、辅导太子,职如侍从,秩比大夫,为王莽特设的“太子四友”之一。时任“胥附”者为尚书令唐林。“四友”指尚书令唐林为“胥附”,博士李充为“奔走”,谏大夫赵襄为“先后”,中郎将廉丹为“御侮”。
唐林,字子高,沛郡人,大致在汉元帝末年至刘玄更始末年间在世即公元前33~公元24年。他以明经饬行显名,后仕王莽授封建德侯,历公卿位(尚书仆射)。他曾数上疏谏正,有忠直节。
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政权灭亡之际,唐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9 03:21 , Processed in 0.502638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