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两个渊源 1、出自姬姓,为周代周武王堂弟姬渠之后,以国名为氏。上古周朝时,周武王将其堂弟姬渠封于岑(今陕西省韩城一带),建立岑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算起来已经有了3000年的悠久历史。关于岑姓氏源流,是见诸秦相吕不韦所著的那一部自称“有能增减一字者即以千金赏之”的《吕氏春秋》。该书指出:“周文王封其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其地也,今梁国岑亭是也。”另外,0通志氏族略》也指出:“周武王封文王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这两段考据文字,内容上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唯一的不同,是前者认为岑子是周文王所封,而后者认为是周武王所封。这一点差别,目前虽然无从弄清楚,好在不管是何人所封,得姓的年代都差不多,所以不妨认为无关宏旨,不必在这上面多加推敲。3000年前,周朝的开国天子把同父异母的兄弟之子渠封为岑,子孙以国为氏,就产生了“岑”这个古老的姓氏。当时的岑邑,根据考证,是在今陕西省的韩城县境内,可见得后世姓岑的汉人,最初都是发源于这个地方。 2、出自小数民族中有岑姓。根据《姓氏考略》所记载的: “望出南阳,又,两越娌人多岑姓”,则南方,是有很多姓岑的外族的。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的西南有一县名为岑溪,贵州有一个叫做岑巩的地方,可能跟当地的众多岑姓,不无关系。不过,源自古公亶父的汉族岑姓,后来主要是繁衍于河南省的南阳一带,所以只要按着自己家族的播迁经过逐步推溯,今日岑姓的人士也不难找到自己的真正血统和来处。 第一个渊源 出自姬姓,为西周初期周武王堂弟姬渠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上古周朝时,周武王姬发将父王(周文王)异母弟姬耀封为岑子,将其堂弟姬渠封于岑地(今陕西韩城),建立了岑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已经有了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 关于岑氏源流,见诸于秦国宰相吕不韦所著的《吕氏春秋》,书中记载:“周文王封其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其地也,今梁国岑亭是也。”另外,史籍《通志氏族略》也记载:“周武王封文王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这两段考据文字,内容上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唯一的不同,是前者认为岑子是周文王所封,而后者认为是周武王所封。 第二个渊源 出自百越族,出自秦、汉之际古百越民族娌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望出南阳,又,两越娌人多岑氏”。 娌人,即古书中多予记载的俚族人,主要分布在今茂名地区。 秦、汉之际,粤西、两阳各县的古代居民,被称作“俚族人”,从汉朝到唐末,俚族人居住在该地长达千余年。他们在开垦粤西大地,维护国家统一,创造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等方面,都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时移代转,民族融合,俚族人久已不复存在,他们的史迹亦颇难稽考了。 俚族人,是古老百越民族的成员之一,聚居在长江以南,住在广东、广西的则称南越(南粤)。 对俚族人活动的记载,最早见于著名南朝宋国史学家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中的记载:“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附,封为归汉里君”。唐朝章怀太子李贤为这条记载作注说:“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族人”。 到了隋、唐时期,俚族人活动更加活跃,史籍对他们的记载已比较多了,而且指明了俚族人居住的地域范围。吴国的万震在《南州异物志》里说:俚族人住在“广州之南,苍梧(广西梧州)、郁林(广西贵县)、合浦(广西合浦)、宁浦(广西横县)、高凉(广东阳江)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 南北朝、隋、唐时期,俚族人曾经出现过一些杰人,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就是威震岭南的冼夫人和她的孙子冯盎。 唱歌跳舞,是俚族人极为普遍的艺术活动。每逢迎神,祭祀、收成以及传统节日,他们就聚集在庙宇前或空旷地,擂击铜鼓,吹奏乐器,载歌载舞。《广东通志》卷九十三记载,窦州(信宜县唐代为窦州)地方,每年秋天,各村垌头人共同议定,稻谷收成后的第一个“戌”日为歌舞庆祝之期。届时,男男女女,盛装椎髻,光着脚板,聚于打谷场上,且歌且舞,夜以继日,尽欢而散。俚族人跳舞,舞蹈者一般是经过化装的,椎髻上插羽翎,手执斧头和葫芦笙,双臂舒张,昂首阔步,有比较规范而又夸张的舞蹈动作。 俚族人在艺术上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制造出大量精美的粤式铜鼓。《隋书·地理志》记载俚族人铸铜为大鼓,“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俚族人铸造的铜鼓,高大稳重,鼓面有太阳纹,边沿有4—6只青蛙,蛙身饰以花纹,显得奇特。铜鼓全,身遍布图案,而以雷云纹为主,既美观,又神秘。这种高大的铜鼓,在两广交界的云开山脉周围已经发现几百只,这里正是古代俚族人聚居的地区。在粤西和两阳,解放以来也出土了这种铜鼓三十多只,最大的一只,面宽三尺六寸,重350斤,堪称目前所见“粤西铜鼓之王”。 在古代,俚族人以部落为单位,居住在村、垌里面。为避免山岭瘴气和防止潮湿,在山坡南面或垌中高墩处,建筑竹木楼阁式的房子,称为杆栏。俚族人的首领称为“渠帅”或“都老”,设有君长,各部落有较大的自主权,未经盟约,互不统属。 断发、椎髻、跣足和鸡卜,是俚族人社会的主要风尚习俗。断发,是把头发剪断,这是与古代中原汉人在礼俗方面的一个显著差别。汉人重视头发,不敢剪毁,任其生长,然后束发戴冠,因此看见俚族人断发,深感不解,往往当作奇闻。椎髻,是在断发之后梳起的一种发工,即短发在头顶结成椎形。跣足,即是赤足,不穿鞋袜。鸡卜,是俚族人一种杀鸡占卜以问吉凶的迷信风俗。举凡战争、狩猎、生产、婚嫁、疾病、建筑等等,莫不搞鸡卜以决吉凶,以定行业。俚族人的这种鸡卜风俗,在粤西沿习很久,直到宋朝还有。宋朝国史院编修官秦少游被贬雷州时,曾写过“呻吟殊未央,更把鸡骨灼”的诗句来描述当地习俗。 俚族人在习俗上呼其首领为“倒老”,又作“都老”。史书记载:俚族人“质直尚信”,“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保持着原始质朴的性格。 公元六世纪的俚族人“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善于铸造铜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仅在高州一带(今广东高州)就发现铸造精美、花纹繁缛的粤式铜鼓四十多面,这说明当时贫富之间差距已经很大,后来甚至金钱关系笼罩一切,甚至达到“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身于子”的状况出现。 唐朝后期,“俚族人”这一族称已逐渐少见,进入五代十国而至宋王朝,对俚族人的活动的记载就基本没有了。 俚族人逐渐消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数次民族大融合。在与汉族人和其他各民族长期杂处的环境中,俚族人逐渐受了中原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加之不少俚族人同汉人通婚,久而久之,便与汉人无甚差别。大量汉化了的俚族人,被列入国家户籍,从而失去了俚族人的身份。另一个原因是被封建王朝驱逐离开原地。在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雷州俚族人首领孟喜等人造反,梁朝派都知司马陈襄来镇压,孟喜等人“率众远飏”。此后,雷州半岛上基本无俚族人了。 在封建王朝的高压政策下,粤西一带俚族人纷纷“远飏”,一部分到了海南岛,同原住在那里的俚族人汇合。在民间,“俚”和“黎”同音,发展成为今天的黎族人。另有一部分俚族人逃往广西,同住在那里的俚族人汇合,发展成为今天壮族的一支。 另外,在今南方地区,有很多岑氏少数民族,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的西南有一县名为岑溪,贵州省也有一个叫做岑巩的地方,可能就是跟当地的众多岑氏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