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西】赣南师范学院

[复制链接]

993

主题

0

听众

1029

积分

县侯

Rank: 4Rank: 4

乡约币
222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4-7
注册时间
2010-9-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海豚   发表于 2011-3-17 21:48: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校徽



赣南师范学院创建于1958年,学院占地面积45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学院基础化学、普通物理等基础教学实验室于1999年12月顺利通过了省级合格评估,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和校园网的开通,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学院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1999年在省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全省师专英语水平竞赛中,连续五届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在省大学生文艺汇演中,连续三届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历届省大学生体育运动会上,也获得了好成绩。










学校简介  

  
  

赣南师范学院成立于1958年6月。学校位于江西省南部、京九线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卫生城市——赣州市内。学校占地近2000亩,已建成一个融“人文、科技、生态”于一体的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大学新校园,校舍建筑面积达70余万平方米。 学院创建于1958年,40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各类合格毕业生3万余名,现有政史、中文、外语、美术、音乐、数学与计算机、物理、化学、体育、工商等10个系30个专业,教职工882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89人,讲师257人,在校普通班全日制学生6000余人,夜大函授生2000余人。学院教师有30多人次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等奖项,聘任了一批知名人士和学者为名誉教授或顾问,还聘任了外籍教师。学院占地面积45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

  学院重视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近,学院投入180万元进行重点学科、专业及课程建设,投入50万元设立基础教改教研项目30余项,投入1000余万元新增教学仪器设备,投入520万元进行图书资料建设,1万2千多平方米的新教学主楼正在兴建。学院每年有一批应届本科毕业生考上硕士研究生,有的班比例达25%。学院基础化学、普通物理等基础教学实验室于1999年12月顺利通过了省级合格评估,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和校园网的开通,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学院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1999年在省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全省师专英语水平竞赛中,连续五届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在省大学生文艺汇演中,连续三届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历届省大学生体育运动会上,也获得了好成绩。


  学院重视科研工作,成立了中央苏区研究所、客家研究所、蒋经国研究所、近代声学研究所等10个研究机构,其中客家研究所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知名度,中央苏区研究所在国内已有一定影响。学院科研成果丰硕,近8年教师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2400余篇,编辑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200余部,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60余项,已通过鉴定的科研课题50余项(其中10多项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学院编辑出版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被评为全国首届社科优秀期刊。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赣南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6月-1959年5月
  
历史沿革

赣南师范学院(1959年5月-1964年4月)

  赣南师范专科学校(1964年4月-1969年11月)

  赣州专区"五·七"教育学校(1969年11月-1972年1月)

  赣南教育学校(1972年1月-1974年6月)

  赣南师范专科学校(1974年6月-1984年4月)

  赣南师范学院(1984年4月至今)


编辑本段学科建设  学校学科齐全,涵盖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教师教育、文理学科为特色,文理管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设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体育学院、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学院。现有50个本科专业,其中历史学专业被批准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学、汉语言文学、音乐学等14个专业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品牌专业,美术学、体育教育、物理学、教育技术学等4个专业被评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建有专门史、有
  
校园前门

机化学、基础数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等8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专门史、有机化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与教学论等16个硕士点。


编辑本段招生情况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000余人,成教生5300余人,面向全国29个省市区招生,并招收
  
  

有韩国、泰国、乌克兰等国留学生。


编辑本段图书馆
简介  学校拥有完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丰富的图书资料。校园占地面积21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2亿元,图书馆藏书177万余册,另有40万余册电子图书、15个文献数据库。建有一大批装备先进的教学设施。校园网、计算机和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已普遍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
  
图书馆


历史  赣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创建于1958年6月,原名为赣南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几经变迁,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路程。图书馆馆舍总建筑面积32530平方米。馆内设有教师阅览室、文科阅览室、理科阅览室、期刊阅览室、专业期刊阅览室、外刊阅览室、报纸阅览室、古籍阅览室、特藏阅览室、过刊阅览室、教材阅览室、参考咨询室、电子阅览室等13个阅览室和2个自习室,阅览座位达2770席。馆藏文献是图书馆开展读者服务工作、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文献服务的物质基础。目前,随着学校各专业的不断增加和拓展,该馆已形成了学科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相适应,印刷型文献与数字化文献、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互为补充,突出师范教育特点的藏书体系。至2007年8月,图书馆和各教学学院资料室藏书为1619443册,其中中文图书1504442册,外文图书38993册,期刊合订本76008册,另有电子图书404900册,订阅中外文期刊2200余种。阅览室周开放时间达92小时。学生借阅量逐年上升。
发展方向  电子、网络服务是21世纪图书馆发展的方向。1997年9月该馆开始实施采购、编目、流通三个子系统的计算机管理。2002年6月,图书集成管理系统升级替换为南京汇文Libsys2000软件系统,实现了全馆业务工作的计算机管理,建成了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过程规范化、信息传递数字化、信息服务多样化的网络化图书馆。图书馆拥有6台服务器,8台骨干交换机,建设了14TB的大型数字资源存储系统,建成了160座的电子阅览室,以及无线网络覆盖并与校园网相连的图书馆局域网,充实了电子资源,拓展了服务功能,为办学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更切实更坚强的支撑。现有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EBSCO外文学术数据库、客家文化数据库等15个数据库。其中,中文数据库8个,视频数据库1个,英文数据库3个,自建特色数据库3个。
机构设置  图书馆设有办公室、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期刊部、技术服务部和文献课教研室等7个馆属机构,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图书情报工作队伍。全馆现有工作人员58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8人,占全馆人员的82.76%,有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23人,初级职称15人。各教学学院资料室工作人员13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2人,占资料员的92.3%。


  1978年学校成立了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由主管校长担任委员会主任,作为统筹协调全校图书情报工作的业务指导咨询机构。2001年成立大学生读书学社,为图书馆与读者架起了一座沟通信息的桥梁,为讲求学习科学、研究读书艺术提供了一方园地。图书馆从基础设计建设到读者服务领域,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保证工作正常运行。


编辑本段师资队伍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雄厚。

  现有教职工1100余名,其中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310余人;有一大批教师被授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有一批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聘请了王梓坤院士、游效曾院士等一批国内知名学者为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常年聘任了来自美国、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外籍教师多名。


  学校学术氛围浓厚,具有较高的学术科研水平。有机化学、专门史、基础数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被批准为江西省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音乐学等15个专业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品牌、示范专业;建有专门史、有机化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与教学论等16个硕士点;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3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现有江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客家研究中心、江西省有机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稀土金属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中央苏区研究所、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所等20个研究机构,在客家、中央苏区史、有机药物化学、稀土金属材料及应用等研究领域形成显著特色,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校编辑出版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社科优秀学报。


编辑本段学校荣誉  学校校风淳正,环境优美,形成了“崇德、尚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校风建设文明单位、江西省首批安全文明校园、江西省园林化单位等荣誉称号。目前,全校上下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动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赣师人特有的“精气神”,全面实施“品牌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科学治校”四大战略,为把学
  
  

校建设成为质量较高、特色明显、校园和谐、在省内外有较高声誉的师范大学而不懈努力!(相关数据截止到2009年4月)


编辑本段人才培养  
赣南师范学院校园风景图(20张)
学校以品牌立校为宗旨,实行“2.5+1.5”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三元”互动对接的教育教学体制。在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于近年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舞蹈比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以及全省大学生文艺汇演团体总分第一、全省大学生英语水平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全省大学生电子制作和设计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全省大学生电脑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全省大运会金牌总数第一、全省大学生篮球赛冠军等优异成绩。毕业生以其综合素质优势,不仅在江西,而且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福建、海南等沿海发达地区受到欢迎。学校被江西省教育厅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


编辑本段校徽  1、以“精气神”为主题设计校徽,与赣南师范学院整个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体系相一致。

  2、木铎为中国古时宣布教令时用的大铃,《论语》中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以木铎为校徽主体形象,意指我们继承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优秀教育传统,象征我们是以培养师资为主的师范院校,这与我们育师为体的办学定位相一致。

  3、三个木铎构成一个人字形,意指坚持以人为本,这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一致。
  
校徽

4、以蓝色为主色调,意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与学校坚持质量立校,追求卓越的办学宗旨相一致。

  5、“精气神”三字小篆变形,细长均匀的线条相互交织而有条不紊,并贯穿木铎,像脉络贯穿人体(三木铎构成人形),以此说明“精气神”文化已贯穿学校的方方面面,构成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赣南师范学院人的共同追求。


  
赣南师范学院校园活动(11张)
 6、每个木铎外形以及下沿边线的结合均为人字,包含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和师院人同心协办共创伟业的内涵。

  7、三个木铎和三朵祥云的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以及天地人融为一体的中华传统哲学理念,并说明我们“人文、生态、科技”的和谐校园建设理念。

  8、外圈标中英文校名“赣南师范学院”为通常做法,仍用毛体字显得雄壮大气,也显“精气神”。建校时间“1958”置于中央,正好被围于三个木铎之中,意指赣南师范学院的木铎金声发于1958年。

  9、从构图上来看,外面的圆形构图和内部的三角形构图和而不同,相互协调,相得益彰,给人以圆融、稳定、和谐之美感。


编辑本段展望未来  进入新世纪,学院通过实施质量立校战略、跨越式发展战略和全方位改革战略,校园面貌、教职工精神面貌和工作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教育部评估专家称赞“学院事业蒸蒸日上,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和较强的发展后劲”。


  2003年6月,在学院迎评促建、申硕、新校区建设等“三件大事”胜利完成、“十五”计划取得重大成效后,学院审时度势,乘势而上,又提出了创建师范大学的宏伟目标。目前,全院师生员工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我国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为契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三大战略任务,为把学院建设成为在省内外声誉较高、特色明显的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近年赣南师范学院录取分数线


  • 录取分数线
  •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7
494
494
494
--
1
本科二批

2006
476
495
485
--
2
本科二批

2006
476
495
485
--
2
本科二、三批

2005
457
472
464
--
3
本科二批

2004
415
--
--
--
--
不详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8 09:12 , Processed in 0.358464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