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麻氏宗亲】麻家:30年的储备与30年的释放

[复制链接]

14

主题

0

听众

14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30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3-30
注册时间
2011-3-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萍水缘   发表于 2011-3-30 12:44: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麻家:30年的储备与30年的释放


     人多地少,靠天吃饭,一个劳动日拉三毛一分钱,还兑现不了,全村穷得出了名……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麻家村的真实写照。为此,脱贫致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成为历任麻家村“两委”思考的头等大事。30年后的麻家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年上缴税金1500多万元,所属企业——山东广林集团排名烟台市民营企业第46位,多次被授予烟台市、龙口市“文明村”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等称号。

      麻家村能有今天的名气,全村老百姓没有忘记一个人,他就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山东广林集团董事长麻名萱。老百姓说:“是麻名萱,造就了麻家村。”这话绝不是搞个人崇拜,更不是夸大其辞。

把握机遇 掘得第一桶金

      麻名萱,今年刚好60岁,1991年起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回顾麻家村的发展历程,他用一句话做了精辟概括:我们储备了30年,我们又释放了30年。“别人在闹革命时,我在储备自己。1979年以前,抓紧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在学习中增长见识,为发展经济打基础;1979年到现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甩掉贫穷帽子,让麻家村焕然一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就在这历史的转折点,时年28岁的麻名萱敏锐地意识到,靠自然经济的时代就要结束,现在机遇已经来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办企业,建工厂。他的想法得到了全村党员的支持。第二年,麻家村又多了一家村办企业——麻家电器修配厂,当时全厂总共有八个人,麻名萱既当厂长又当工人,生产工具原始,刀砍斧凿,硬是支撑下来。

      说起创办电修厂的初衷,麻名萱笑着说:“这与我干过电工有直接关系。”1964年,麻名萱进入黄县四中学习,当时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他高中没念完便回家务农。当了两年纯农民,就上山做了七年石匠,后来打过铁,由于“文化水”还算高,便在村里当电工。从这时候起,麻名萱开始“储备”自己,一边从事农业劳动,一边自学电工知识和技能。1978年,他参加黄县供电所农村电工培训班,期间,虚心向授课老师请教,每天坚持自学,16开的笔记本记了四大本。结业**时,120名学员他考了第二名,县里的农电专家都认识他。在学习的同时,他掌握了“全县要大面积上电”的重要信息,于是,他意识到配电盘的需求量肯定要大,建个专业生产企业,不愁没有市场。随后向村党支部提出了建议,很快得到了支持。

      1982年,瞅准电力市场的麻名萱又创办了黄县开关厂,第二年企业就获利近百万元。这一惊人的消息震动了世代贫穷的麻家村,黄县开关厂的名字也迅速传遍全县。这一年,麻名萱才32岁。为此,村里奖励给他14000分(工分),相当于1400元钱。有的群众羡慕地说:“这么些钱,怎么花啊?”有的群众则说:“老麻要是自己干,早就发了。”

      1983年,年轻有为的麻名萱担任了主抓经济的村党支部副书记,先后创建了纸箱厂、铸造厂等数家企业。麻家村的经济一年比一年红火起来。

确立新思路 拓宽致富路

      1991年,41岁的麻名萱成为麻家村的“当家人”。在他的带领下,村“两委”明确提出了“以工业为主,农业、第三产业全面开花”的发展思路。麻名萱说:“不管干什么,不能老走一个模式,要让大多数村民尽快富起来,必须因人而宜,因时而宜,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

      从1993年开始,村“两委”决定,利用村西河套地发展养殖业,请专家对养殖区域进行规划,并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免费提供河套地,接通水电,帮助他们打销路。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又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了商业一条街,村里统一协调、解决工商、税务、卫生等方面的手续,既方便了管理,又节省了经营户的精力。同时,免费为集市个体摊位提供场地,大大刺激了个体户的积极性。

      这样一来,全村500多户人家,50户搞养殖,50户搞第三产业(大小饭店有18家),40户搞民营企业,其余的到企业上班。还有一部分是老弱病残,村里安排他们扫大街,尽量都有活干,都有钱挣。

      1996年,麻家村成立了省级企业集团——山东广林集团,企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麻名萱又在思考一个问题: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2002年,从事环保工作的女儿回家说:“咱村的大炉在大道上就能看见冒黑烟,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女儿的话深深刺痛了麻名萱的心,2003年,村“两委”决定,将村西300亩不毛之地规划成工业园,所有企业全部迁入,强制淘汰以焦碳为原料的土炉,改造成电炉。为了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又出台了统一提供厂房、统一协调用电等优惠举措。目前,32家企业在此落户,吸引投资1.5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多元,上缴税金1500多万元,解决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

心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麻家村本村人加上外地打工者,共有3000余人。人多事杂,全村的治安和稳定是一件大事。

      麻名萱说,根本上还是个利益问题。宁肯让集体少受益,也不能让老百姓吃亏。要想让老百姓听你的,你必须先听老百姓的。有句话叫“是官明其百姓”,意思就是当官的要比老百姓更明白,更明事理;要和老百姓走得近,不能拉架子;要当成自家人,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疾苦,给他们及时的帮助。有了这种观念,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干群关系就会融洽和谐,群众就会安居乐业。

      有人曾调侃地说:“哪有书记亲自干、管鸡毛蒜皮的事儿,真是大材小用了!”麻名萱哈哈一笑:“连鸡毛蒜皮的小事儿都解决不了,还能干成什么大事!”老百姓的事儿没有小事,老百姓的一件事儿,对麻家村来说是小事,可对他来说是100%的大事,再忙也要顾及。

      近年来,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如数家珍:硬化大小道路,建党员活动之家、老年之家,配备电教、娱乐设施;购链轨车、联合收割机,免费为群众提供耕作服务;改造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完善教学设施;每年给村里60岁以上老人发放600-800元的福利费;对年收入不足1600元的农户,差额部分由村集体补助……这件件实事,温暖了老百姓的心。

麻名萱,1950年生人。芦头镇麻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山东广林集团董事长。20多年来,他带领麻家村村民艰苦创业,使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3年起任烟台市人民代表,先后荣获“烟台市优秀共产党员”、“龙口市优秀企业家、先进个人”、“烟台市优秀民营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麻家村,隶属芦头镇。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麻姓由香坊迁来居住,以属诸羊社取名诸羊麻家,1945年简称麻家。

      现有538户,1650人。

麻名萱的“另一面”

爱读书

      麻名萱爱读书,很难让人相信,因为像他这样一个搞企业的,哪有时间、哪有心思看?然而,他从办公桌下拿出了《意林》、《读者》、《中外文摘》、《读报参考》等杂志,笑哈哈地说:“岂止这些,连那些中外经典名著也看过不少。”

      和他交流,你会发现,从他的嘴里经常会迸出一个个“大名词”,会听到一个个耐人寻味的“经典段子”。其实,你勿需感到意外,时至今日,麻名萱仍然保持了一个习惯:每晚必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到了时间,小外甥就会乖乖地将遥控器送到姥爷的手里。晚上睡觉前总要看几页书,老伴儿经常说:“这么大岁数了,把眼看瞎吧。”他说:“了解国内外形势,看看人情世故,一天的烦恼事都忘了。”

      谈及爱读书的原因,他说,知识就是力量,没有知识不行。但要让知识产生力量,必须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读死书,死读书是不行的。

电工出名

      麻名萱悟性高,脑瓜活,是个多面手,开机器、拖拉机,耕、耙、犁、种样样会。他还有个理发的手艺,当年村里小伙结婚,都找他理,干一天手脖子都疼。要说他最拿手的,还是当电工了。

      1978年,农村用电主要靠发电机。在机房里,机器动起来,麻名萱闲不着,捧起电工书钻研,不懂就跑到芦头供电所请教。就这样,他会修发电机的事儿很快传开来,都说“麻家村有个有名的电工”。当年,邻村单家庙村发电机坏了,要找生产厂修得花近千元,麻名萱一到,手到“病”除,只花了24元。诸由观镇淳于村三级扬水站120千瓦发电机出现故障,一请他就到场,两天时间修好……这样的事儿,麻名萱干得多了,虽然没有工钱,但乐在其中。他说,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咱赚了个人气儿。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9 06:04 , Processed in 0.233779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