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1029
- 积分
- 1029
- 精华
- 0
- 最后登录
- 2011-4-7
- 注册时间
- 2010-9-28
 
- 乡约币
- 2227 枚
- 乡约宝
- 0 枚
- 最后登录
- 2011-4-7
- 注册时间
- 2010-9-28
|
 | |  |  |
中国地质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全国72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一所在国际地球科学界享有盛誉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地球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为中国的地球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学校直属教育部,由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同建设,是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下设有研究生院。学校校训为优秀校友,国务院现任总理温家宝(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同志题写的“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歌为《勘探队员之歌》。
学校概述 中国地质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的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拥有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位于美丽的东湖之畔,苍翠的南望山下,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科技博物馆,是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学校占地面积约1700亩。长约380米的“地大隧道”贯通学校西、北校区,记载着上亿年历史的化石林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宇交相辉映,勾画了东校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井然有序的现代化教学楼群、窗明几净的学生公寓、设施先进的实验大楼、宽阔的林荫大道,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
通讯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邮 编: 430074
校徽 校徽
外圆圈内上方是汉字校名,下方为英文校名。中间圆形为放大镜,内置地质锤和指南针,显示学校优势与特色,以及久远的办学历史,指明学校向综合性稳步发展的方向。放大镜外围为地球经纬线,不仅代表着中国地质大学与地球的亲密关系,同时蕴含着地大人对实现开放型、现代型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办学目标的矢志追求和豪迈情怀。 校训 校训
校训“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是著名校友温家宝于1994年10月19日视察母校时为地大的题词。“艰苦朴素”就是要求师生要坚持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就是求大学之真,务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之实。 校歌 中国地质大学的校歌是电影《年轻一代》的主题曲《勘探队员之歌》。由佟志贤作词、晓河作曲。 从北京地质学院时期起,新生们入学后学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勘探队员之歌》,师生人人会唱。1990年6月19日,在第九次校务会议上正式决定将《勘探队员之歌》定为校歌。
校歌
歌词如下: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上了明灯。
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的大海,
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人民。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前身是1
952年成立的,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北洋大学等校地质科系合并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为学校筹备委员会主任,刘型为学校首任院长。
文革开始后不久,受国内外形势影响,中央决定将北京十三所重点高校外迁。北京地质学院于1970年迁出北京,在湖北开始新的办学历程。学校南迁过程中历尽磨难,损失很大,一度散落在四个地区办学。在湖北兄弟高校的帮助下,于1975年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文革结束后,为解决学校部分知名学者因为工作需要仍然留在北京的问题,1978年经邓小平同志批准在北京恢复办学,成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即该校北京校区前身)。
经国家教委批准,1987年武汉地质学院及其北京研究生部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分别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总部设在武汉。1988年,学校经批准设立研究生院,是我国首批成立的三十三所研究生院之一,九五期间,学校又被确定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转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教育部撤销大学总部,北京武汉两学区成为两个独立的办学机构,分别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06年,教育部与国土资源部签署文件宣布共同建设中国地质大学。同年,学校申报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得到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中国地质大学成为国家“985工程”建设的一部分。200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又成功申报了第二个“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将学校的学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编辑本段学校规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校学生2569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7973人、硕士研究生3971人,博士研究生1159人,专业学位研究生2265人,各类留学生400人。
编辑本段师资力量 学校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人
才强校的规律和方法,优先谋划人才工作、优先调整人才结构、优先开发人才资源、优先保证人才投入,按照“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分类指导、重在建设”的原则,先后出台了人才队伍建设“摇篮计划”和“腾飞计划”,与已有“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池际尚计划”等构建成了层次递进、结构完善的人才培养平台体系,提出了“353”十年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积极整合国内外、校内外人才资源,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为核心,按照“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教学科研平台+科技项目+国际合作”五位一体建设模式,引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杰出人才。
截止到2009年10月,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177人,教授390人,副教授450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楚天学者计划”累计入选教授3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5人。近5年来,学校新增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4人。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渐趋合理,教师和专业技术技人员占全部教职工的70%,教师的学历状况进一步改善,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79%,其中具有博士学历者达35%。 在校院士 地质学家 王鸿祯(1980)
煤地质学家 杨 起(1991)
矿产普查及勘探、数学地质学家赵鹏大(1993)
地质古生物学家 殷鸿福(1993)
地球化学学家 於崇文(1995)
地球化学学家 张本仁(1999)
矿床学家 翟裕生(1999)
构造地质学家 金振民(2005)
岩石学家 莫宣学(2009) 教学名师 国家教学名师 2
009年 唐辉明
湖北省教学名师 2005年 谢兴武
2006年 龚一鸣
2007年 鄢泰宁
2009年 唐辉明
编辑本段学科建设 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在继续巩固地学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分层次、分阶段地推进国家重点学科、湖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建设,改善学科结构,构建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学科生态系统,显著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 学科总览 截止到2009年10月,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初步建成。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两个专业全国排名第一,被列为自然科学、理学A级以上学校。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地质学”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有17个学院(课部)、59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硕士学位授予点120个,博士学位授予点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具有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艺术硕士(MFA)、法律硕士(J.M)等5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包含17个专业工程领域。2005年,新增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在文科博士点申报方面取得了突破。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地质学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湖北省重点学科 海洋地质 地球物理学 岩土工程 水文学及水资源 安全技术及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土地资源管理
湖北省特色学科 水文学及水资源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湖北省优势学科 地质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 地质资源和地质工程
编辑本段实习基地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等地建立了6个教学实习基地,成千上万的学生通过实习基地得到系统的专业训练。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依托三峡秭归实习基地,正在建设的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其影响辐射全国。
| |  | |  |
|
-
0.jpg
(8.54 KB, 下载次数: 106)
-
1.jpg
(18.81 KB, 下载次数: 110)
-
2.jpg
(4.06 KB, 下载次数: 110)
-
3.jpg
(8.39 KB, 下载次数: 116)
-
4.jpg
(10.66 KB, 下载次数: 109)
-
5.jpg
(9.09 KB, 下载次数: 104)
-
6.jpg
(7.14 KB, 下载次数: 114)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