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

  [复制链接]

993

主题

0

听众

1029

积分

县侯

Rank: 4Rank: 4

乡约币
222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4-7
注册时间
2010-9-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海豚   发表于 2011-3-31 15:51: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科学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办

学条件大幅改善。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各类研究院(所、中心)9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1个。 
  学校不断创新科研工作管理体制机制,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面向行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统一了科研人员立足学术前沿、服务国家目标的指导思想。明确要求各类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仪器设备,要求广大教师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更新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积极吸收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将更多优质资源投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促成了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良好互动。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综合优势,积极参与“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作为唯一高校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自主研发的MPAGIS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1号”至“神舟7号”载人航天搜救。涌现了以华北及其邻区大陆地壳组成与壳幔动力学研究、生命与环境协调演化中的生物地质学研究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成果,巩固和发展了学校优势和特色,并在纳米矿物材料、固体废物资源化、岩土工程、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清洁能源开发等领域形成了新的研究特色。
  2003年至2009年,学校共获得科研项目4534项,其中,主持973计划课题3项、863计划项目(专题)课题1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国家软科学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领域33项、国家杰出科学基金6项、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5项。2003年至今,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各类专利200多项。学校师生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上发表文章4篇、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1篇,在地质学国际权威期刊《GEOLOGY》发表文章2篇。 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
  矿产资源定量评价及信息系统国土资源部重点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重点)
  壳幔体系组成、物质交换及动力学国土资源部开放研究实验室
  环境岩土技术国土资源部开放研究实验室
  国家遥感中心地壳运动与深空探测部(科技部)
  工程地球物理国土资源部开放研究实验室

地球表层系统开放研究实验室(湖北省重点)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
  湖北省废物地质处理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地球物质与区域资源和环境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重点)
  湖北省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筹)(教育部重点) 联合共建  油气资源勘查研究中心(地大与中国石化共建)
  中匈联合环境科学与健康实验室(与匈牙利罗兰大学共建)
  贵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循环经济研究院(与贵阳市联合共建)
  中美联合非开挖研究中心(与美国高校) 省部级工程中心  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 )
  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
  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及应用工程中心(湖北省)
  湖北省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
  湖北省黄姜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湖北省) 国家级、省级实验示范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
  湖北省高等学校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湖北省高等学校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湖北省高等学校电子电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湖北省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湖北省高等学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湖北省高等学校物理实验中心

检测机构  国土资源部武汉资源环境监督检测中心 
  珠宝检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机构  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研究所
  沉积盆地及沉积矿产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中心
  电子商务国际合作中心
  应用心理学研究所
  华中构造力学研究中心
编辑本段出 版 社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是以出版各类教材、专著及其他科技书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1985年2月6日批准成立,其ISBN前缀为7-5625。建社25年来,我社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的办社方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针,忠实履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办社宗旨。
  该社立足本校、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坚定不移地走专、精、特的发展道路,紧紧依托我校地球科学的优势和特色,出版了一大批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函授生及成人教育的优秀教材、教学参考书、工具书以及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著作、论文集、译文和其他科学文化书籍2400多种(其中出版英文图书数十几种)。台湾购我社版权图书3种,朝鲜译我社1种图书为朝鲜文,新疆民族出版社译我社1种图书为维文,购买版权的图书2种,与俄罗斯等国同行合作出版了《岩心钻探学》等多套教材、专著。
  该社出版的不少教材、专著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微体古生物学》(郝诒纯院士等著)荣获国家教委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赵鹏大院士等著)和《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王鸿祯院士等著)以及《造山带结构与演化的现代理论和研究方法》(杨巍然教授等著),分别获国家教委首届、第二届优秀学术专著优秀奖;《云南个旧锡-多金属成矿区内生成矿作用的动力学体系》(於崇文教授等著)、《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张本仁教授等著)、《中国南岭及邻区钨矿床矿物学》(李逸群高级工程师等著)、《地质矿点源信息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吴冲龙教授等著),分别获第五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优秀教材、优秀著作180多种。珠宝系列书和大学英语系列书倍受读者的青睐。
  建社25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中国地质大学的关怀支持下,全社职工艰苦创业、辛勤耕耘、团结奋进,已建成一支工种齐全、专业配套、素质较高的编辑、出版、发行队伍;现有职工40人,其中编辑27人。设有总编室、策划编辑室和4个专业编辑室、质检科、办公室和出版、发行(含读者服务部)、财务等部门。拥有较先进的微机照排及其相应的印刷系统。
  面向21世纪,多出高层次、高质量、有特色的精品图书,为努力教学、科研服务,为繁荣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服务是我社的宗旨和执著追求,并愿与出版界的同仁共同为争取一个持续、稳定、健康、质优的新的出版繁荣局面而多作贡献。
编辑本段图 书 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

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图书馆,1952年创建,1975年迁至武汉,现有馆舍面积18000M。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坚持以地学为主要特色,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促进特色,保持理工文管诸学科协调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根据学校的性质和专业设置进行馆藏建设。经过多年精心建设和积累,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以地学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可以全方位、多层次为教学、科研、生产服务。收藏文献除传统纸质载体的图书、期刊外,还有现代的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等。我馆现有馆藏图书100万册,期刊1500余种,电子图书65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0个,如《中国期刊网》、《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人大报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OCLC firstsearch》、《GeoRef》、《Ei Village》、《Elesvier science》、《Springer Link》、《PQDD》、《UMI》、《EBSCO》、《超星中文电子图书》等。图书馆现有小型机2台,存储空间10T,PC服务器10台,各档次微机150台。图书馆的采访、编目、期刊、流通、检索等工作全部实行计算机管理。
  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84人,大专学历以上71人(其中硕士生6人,本科生30人,专科生35人)。具有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53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是经过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两次评估后确认的 "优秀级图书馆",由于其丰富的馆藏文献,被湖北省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授予"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并被教育部任命为"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编辑本段逸夫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是2003年新建成的现代化博物馆,其前身是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坐落在美丽的东湖之滨、南望山麓,毗邻武汉光谷广场,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5千余平方米。
  本馆馆藏各类地质标本3万余件,其中自然界罕见的珍品近2千件,如著名的黑龙江东北龙、和平永川龙、鹦鹉嘴龙等恐龙骨架化石以及各种珍贵的矿物、宝玉石、化石标本等。现已开辟了地球奥秘、生命起源与进化、矿物岩石、珠宝玉石、矿产资源等五个地学类展厅。在这里你可以:
  了解地球46亿年的沧桑历史、
  感受地球生命38亿年的进化历程、
  “多姿多彩的石头”和精美绝伦的宝玉石,认识人类开发地下宝藏的恢弘画卷、
  领略世界首创、直径1.5米、绕地球23.5度斜轴旋转的磁悬浮地球仪,
  亲身体验人造地震平台所带来的大地的颤动,
  进入到奇妙的由9具恐龙骨架、恐龙足迹化石、6条电动机器恐龙组成的恐龙世界......
  亲眼“目睹”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以及用高科技手段制作的亿万年前的动物界栩栩如生的场景
  有兴趣的观众还可以一展身手与史前最大的动物——恐龙赛跑......
  而面积100平方米、反映2亿多年前爬行动物生活场景的《远古生命足迹》化石幕墙,长8米、距今2亿多年的鱼龙化石,似花非花而又胜似花的海百合化石,这些镇馆之宝,无论从化石保存的完整度、科学性、观赏性等方面,都是在当今世界首屈一指,观者无不叹为观止......
  地大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以及省、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武汉市科教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从建设规模和现代化建设水平来看,在全国高校博物馆界位居首位,在全国地质类博物馆界仅次于中国地质博物馆,居于第二,也是目前中南五省最大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是广大青少年认识地球、了解自然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除常设的5个地学展厅外,地大博物馆还设有功能齐全的多功能报告厅、品种丰富的礼品部、咖啡厅等休闲设施,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编辑本段地大隧道  位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连接地大西区与北区。隧道为直线型,全长333米,净空高4.5米,洞宽6米。该隧道投资600多万元,于2003年6月动工,并与当年完工。校区内建隧道的高校,地大还属第一个,此工程极大地方便了师生来往南北校区,因为西区北区之间往来不用再绕行南望山。地大隧道是地大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条实用型通道。夏天的隧道,由于没有阳光直射,呆在里头特别阴凉。而冬天则会寒风刺骨,凛冽的寒风自北向南穿过南望山,感觉风比外面还大。地大隧道几乎是地大学生每天上课的必经之路。
编辑本段办学目标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顺应时代潮流,坚持突出办学特色,完善学科体系,提升办学水平,完成了从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的战略转变。全校师生把“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阶段性目标,把“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长远目标。正是在这一远大目标的指引下,学校的各项事业正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空间广阔而深远。 人才培养培养原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具有“学士-硕士

-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校学生2569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7973人、硕士研究生3971人,博士研究生1159人,专业学位研究生2265人,各类留学生322人。学校积极推进学务指导制度,不断完善学分制,充分发挥教师育人的主体作用。在不断加强教学基本设施、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力度,创新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机制,建立了创新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培养制度。全面实施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在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评估,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学校已建成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有数十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周口店已建成“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电子电工、计算机、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地质工程等已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有工商管理和艺术设计两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2004年我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为激励学生学习,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设立了丰富的奖助学金,制订了完善的奖助制度。学校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每年为学生贷款达到2200万元,国家、学校、社会每年为我校学生提供的奖励资助金额近2700万元。学校除设立近半数学生享有的普通奖学金外,还设立了地质之光奖学金和周大生珠宝奖学金等在内的近50项各类奖学金。遵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提出的“基础要厚实、专业要精深、知识要广博”的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启动了“李四光计划”、“池际尚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也获批准。我校学生在全国英语、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器人足球世界杯、“挑战杯”等重大赛事中屡获佳绩。其中,2008年,我校在第六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上获得一金、一银的优异成绩。近年来,我校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 莘莘学子  学校始终把艰苦奋斗作为学生思想教育活

动的主题,大力弘扬“地大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爱校、建校、兴校的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重视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建立教学生产实习基地,使学生广泛参与生产实践,广泛接触群众,在实践中感悟创业的苦与乐,在奋斗中升华人生境界。学校把弘扬优良体育传统与艰苦奋斗教育相结合,全面锻造学生强健体魄和健全人格,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体育氛围和特色鲜明的体育体系。我校体育健儿在国际重大体育比赛中,取得100余块金牌、200余块银、铜牌的好成绩,连续5届蝉联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2006年10月,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
编辑本段对外交流  学校主动适应教育国际化趋势,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有效促进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5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或结为友好学校。近年来,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超过200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的国外专家、友人每年超过300人次。随着学校2个项目被列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工程”),中匈首个联合环境科学与健康实验室落户我校,由我校作为支撑大学的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的正式挂牌,以及“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的建成运转,我校的国际化合作办学更加广泛和深入。
编辑本段地大校友  五十多年来,地大人才辈出,桃李遍天下。从学校走出的十万余名毕业生,在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展示着地大人卓越的风采。其中,有25名毕业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温家宝等一批党和国家的高级管理人才,有欧阳自远等在不同的科技领域指点江山的“首席科学家”,有现任国际地科联主席张宏仁等地学杰出人才,有王勇峰、李致新等征服了七大洲最高峰的世界级登山健将,有高崚等多次获得奥运金牌、为国家争得荣誉的体育健儿,有国梁等“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有李久林等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的总设计师……地大校友在谱写一曲曲人生华章的同时,也以自身的努力为母校赢得了荣誉,为母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成就是昨天的句号,开拓是永恒的主题。展望未来,在新的征程上,“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地大精神,将永远是地大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地大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大人坚信,党的十七大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颁布实施为地大的建设和发展勾画了绚烂而又广阔的前景。学校将为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谋求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协调发展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中国地质大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8 08:50 , Processed in 0.700380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