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1029
- 积分
- 1029
- 精华
- 0
- 最后登录
- 2011-4-7
- 注册时间
- 2010-9-28
 
- 乡约币
- 2227 枚
- 乡约宝
- 0 枚
- 最后登录
- 2011-4-7
- 注册时间
- 2010-9-28
|
 | |  |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简称中南财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文学、史学、哲学、理学、工学等八大学科门类的普通高等学校,由原隶属于财政部的中南财经大学和原隶属于司法部的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教育部直属的四大财经院校之一,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学校校徽 校徽中间图案实体部分为“人”字,虚体部分为“文”字,表示学校人文社科类大学的性质。人形还表示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张开双臂以示开放办学,迈开双腿以示稳步发展。
中间图案为一奋发向上的箭头,冲破内圈,表示“冲出中国,走向世界",代表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人文社科类大学的奋斗目标。
“1948”和“中国武汉”表示学校建校的时间和学校所在地点。
上半圈为邓小平题写的学校校名。下半圈为校名英文,代表学校面向世界、建设国际知名人文社科类大学的奋斗目标。
编辑本段学校简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晓南湖畔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各层次学生累计20万余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高校管理体制深刻变革的宏大背景下,2000年5月26日,同根同源于中原大学的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又重新携手,共同站在了新世纪的门槛前。
合校十年以来,学校紧紧抓住进入高等教育“国家队”这一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迅速完成实质性融合,以合并凝聚合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用实绩和实力谱写了“1+1>2”的合校发展崭新篇章。
当前,学校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为把学校建成高水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编辑本段校园环境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首义校区位于历史悠久的黄鹤楼下,南湖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湖畔。
学校占地3100余亩,建筑面积102万余平方米,是全国最早开通校园网络的百所高校之一,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92万余册,电子图书154万余册,为全国同类书刊储量第一。会堂可与专业剧场媲美,单元式学生公寓接连耸立;学校新运动
晓南湖九孔桥
场曾作为亚洲第二届大学生足球锦标赛主赛场(2009年),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主会场和主赛场(1992年),又曾作为全国足球甲级联赛赛场;校园内绿树掩映、湖光潋滟,晓南湖景色优美。
学校所有教学楼在武汉高校率先安装了冷暖空调,目前正在实施开水进宿舍、热水进寝室两大“惠民”工程。
学校十分注重为校园建设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建筑命名上,首义校区和南湖校区的办公楼命名为中南楼和中原楼,以纪念校史上的重要阶段。对于综合教学楼,则以文为宗,以水为派,分别予以命名。此外,还由各地校友捐建的人文景点也遍布在校园,成为环境育人的活教材。
首义校区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珞路114号 邮编:430060
南湖校区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湖南路1号 邮编:430073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1948年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建,并由第二书记陈毅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的中原大学。
中原大学时期合影
1953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中,以中原大学财经学院、政法学院为基础,荟萃中南地区六省多所高等学校的财经、政法系科,分别成立了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其中,中南财经学院汇聚了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中华大学、河南大学的经济和管理专业;中南政法学院则合并了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大学的政治系和法律系。
1958年,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及中南政法干校、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成为湖北大学。
“文革”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1971年湖北大学改名为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是当时全国仅剩的“一所半”财经类院校中的“半所”。
1978年1月,湖北省批准学校更名为湖北财经学院,并成为首批恢复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校之一。
首义校区文济楼
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湖北财经学院由财政部及湖北省双重领导,以财政部为主。
1984年12月,以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为基础,恢复重建中南政法学院,归司法部领导。
1985年9月,湖北财经学院更名为中南财经大学,邓小平亲笔题写了校名。
2000年2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的方案,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合并,并于2000年5月26日组建成新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5年9月,学校跨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编辑本段校园文化 中原精神:活泼创新 学以致用
文泉楼铭文
办学精神:砥砺德行 守望正义 崇尚创新 止于至善
教育理念:为学 为用 为效 为公
学校校训:博文明理 厚德济世
编辑本段学科建设 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学科来支撑。
学校已构建起经、法、管三大主干学科领域的国家级平台,集合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学者,形成了多个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交叉和特色学科。同时,依托“211工程”还建设了多项对学科建设起到重要辅助支撑作用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学校现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民商法),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经济思想史),省级重点学科37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省部级人文社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原楼
重点研究基地4个;学校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本科专业44个、硕士点64个、博士点32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并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法律专业硕士(JM)、会计专业硕士(MPAcc)、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各层次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招生权。
学校积极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倡导利用合并形成的多学科并存、互动的知识环境,积极发展交叉和新兴学科,用新兴学科改造传统学科,实现经、法、管等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和协调发展,启动学科创新工程,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入手,建立并完善了商贸英语、法制新闻、司法会计、经济伦理、法经济学、经济侦查等具有交叉融通特色的学科,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及学术效果,走出了特色化学科建设之路。
编辑本段校区介绍 首义校区位于武汉市武昌区,占地300余亩,校园由南向北从功能上大致可分为学生生活区、教学科研区和教工生活区(校北区)。校区内林路蔓蔓,曲径通幽。首义校区以研究生教育、MBA教育、继续教育为主,设有研究生部、MBA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南湖校区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占地近3000亩,从功能上大致可分为学生生活区、教学科研区和教工生活区。学校紧邻南湖湖畔,湖光山色,风景秀丽,校园内建筑各具特色,树木葱笼,绿草如茵。南湖校区以本科生教育为主,设有人文学院、经济学院、财政税务学院、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公安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等13个学院。
编辑本段师资队伍基本概况 学校在“创一流、办特色”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从2001年开始,先后启动 “振兴工程”和“名品工程”,其中就包括“人才兴校工程”和与之相配套的“名师”工程,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骨干教师和后备力量。
学校现有正式教职工2517人,其中师资总数1503人,教师中教授215人,副教授529人,博士生导师98人;有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3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6人获得全国高校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和师德标兵称号,1人成为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名师, 5人进入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21人列入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3人获得湖北省高校教学名师。
学校每年投入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启动基金500万,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着力构建教育部“长江学者”、湖北省“楚天学者”及学校“文澜学者” 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三位一体的揽才引智平台体系,现有1名“长江学者”、7名“楚天学者”已获批;迄今为止,4名“楚天学者”和3名“文澜学者”已聘任到相应重点学科。 学者风采 范文澜 历史学家、中原大学首任校长
马哲民 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刘炳炎 著名会计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以其巨大的学术勇气,旗帜鲜明地大力提倡认真学习西方会
计理论,采用借贷复式记账方法。
杨时展 会计学大师、会计思想家,其首创的受托责任学说与会计控制论,成为我国会计的重要
流派,是当代会计、审计学科的奠基石。
易庭源 著名会计学家,我国成本会计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其长子易中天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设
立了“易庭源奖学金”,用以奖励会计学院品学兼优的在读学生。
周 骏 著名金融学家,曾长期担任中国金融学会的常务理事以及中国金融学会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
研究会主任,在中国金融界享有很高威望,有“北黄(达)南周(骏)”之说。
郭道扬 国务院学位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会计教授会会长
张龙平 现任会计学院院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资深专家,他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理论与方
法,在我国审计界具有重大影响、颇具特色。以其基本思想为理论指导直接起草了《中国注册会计师
质量控制基本准则》《违反法规行为》《审计报告》等具体审计准则已颁布在全国施行。
赵德馨 著名经济史学家,《张之洞全集》主编。
张中华 现任我校副校长,中国第一位投资学博士,第一位投资学博导。
杨灿明 学校副校长,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理事;湖北省财政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
委员、武汉市人大常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
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夏兴园 任全国高等财经院校政治经济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
任、 湖北省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理事。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赵凌云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百名跨世纪优秀青年人才,财政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培养对象。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
卢现祥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经济学会副会
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法学会法经济学研究会副会长。财政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湖北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吴俊培 武汉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中
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副会长,受聘作为中方专家主持了亚洲开发境外合作项目"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
框架设计"的研究。
朱新蓉 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才研究会金融人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金融学会副
会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湖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刘思华 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杰出成果奖获得者。
汪海粟 MBA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资产评估准则起草小组成员、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理
事、中国工业经济促进会理事、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后续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会计学院教学工
作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武汉中小企业协会顾问、武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顾问
赵 曼 现任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
任和学术委员员会主任。
吴汉东 著名法学家,现任该校校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委员、中国法学会民法研究会副会
长、澳门立顾问,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2006年6月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授课。
覃有土 现任我校武汉学院院长,当代民商法学家,武汉大学民商法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理
事、中国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相继研究驻法、保险法、社会保障法和商业
法基础理论等前沿领域,并在相关领域四次领先国内同行,具有开拓性和创建性。
齐文远 现任我校党委副书记,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湖北省
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刑法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方世荣 行政法博导,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湖北省行政学院
副院长,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界副主席,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公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湖北省人民
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陈景良 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理事、河南省法学
会副会长,曾任河南大学法学院院长
范忠信 现任该校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
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并先后获聘为国务院台办、司法部、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海南大学、
广东外贸外语大学等多家单位的兼职研究员或兼职教授,以及湖北省和武汉市有关机构的法律咨询顾
问。
刘仁山 现任该校法学院院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编委,中
国国际法学会理事。
陈小君 现任该校副校长,中国民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民法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人大常委会
立法顾问组组长、湖北省妇联副主席。司法部首届优秀教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
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参与国家《合同法》立法工
作及《民法典》 和《物权法》的起草研究工作。
吕忠梅 环境资源法博士生导师组组长,2003年度“《中国妇女》时代人物”,第三届全国杰出青年
法学家,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大青年法学家之一。同时担任任湖北经济学院院长、湖北省高级人民
法院副院长
编辑本段人才培养 ——2005年,郭道扬教授指导的博士生雷光勇的毕业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年,吴汉东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彭学龙的毕业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夺魁
——2007年,由我校学子组成的辩论队获得国际大学群英辩论赛总冠军,在高等教育界引起轰动;
——2008年,我校学生获得在业界影响卓著的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第五届总冠军;2005级本科生熊好学同学获得首届“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2009年第十一届 “挑战杯”全国总决赛中,我校选手获得2个一等奖、1个三等奖,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并第一次捧回“优胜杯”;在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中捧回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全国研究生数模竞赛我校获得国家一等、二等奖各1个。
据不完全统计,合校十年来,我校学生在ACCA考试获得过单项全球冠军,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CTV英语竞赛、海峡两岸会计大学生辩论赛等诸项比赛中屡获殊荣,为学校跻身一流名校之列一次次赢得重要荣誉。
上述荣誉是我校合校十年来人才培养改革的缩影和诠释。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9309人,硕士生5843人,博士生637人,成人教育学生4800余人。作为全国第一所财经政法综合类高校,我校在合校之初即提出,要将学科上的综合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上的胜势,提出了“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加强学科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建成经济管理类和法学类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在本科生当中全面开设“三通”课程,实行“课外12素质学分制”,拓展武汉高校联合办学,在实施武汉七所部属高校联合办学的基础上,2010年开始实施武汉南湖片区十校联合办学。同时,加强质量监控,出台学业预警制度和教学督导等措施。本科生录取分数线逐年提高。2009年,学校又推出新的本科生全程培养方案,提出“高层次、创新型、开放式、融通性、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十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近10万各类毕业生,成为社会、经济、法制建设中越来越重要的生力军。
编辑本段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9年4月13日,我校—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孔子学院揭牌,正在美国访问的国务委员刘延东、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应邀出席,标志着我校国际化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工程,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向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学院为主体、学者为主角、项目为纽带的“学校——学院——学者”三位一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框架,国际交流的主动性、计划性和目的性明显增强,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继续拓展。学校学校先后与亚洲、欧洲、澳洲、美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关系。2006年6月份,学校正式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院校,取得了招收“来华留学公费生”的资格,2007年,学校又被列入面向港澳台地区招生第一批次录取学校目录。随着学校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2005年,学校专门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2007年1月,该学院独立设置,专门负责各类留学生、港澳台侨学生、中外合作项目招生、管理和对外汉语培训、海外孔子学院建设等工作。目前共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外国留学生在校深造,培养层次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学习内容也从单纯的汉语学习向汉语学习专业学习并重转化。
学校先后于2003年成为中美富布莱特项目院校、2005年成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协议派出留学人员院校。十年来,学校与境外20余所大学签订(或续签)了交流与合作协议,境外来访近700人次,出访1200余人次。举办了包括“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社会经济转轨中的高等财经政法教育”、第十一届“中韩伦理学”国际研讨会、“网络时代的著作权保护”国际研讨会、“中日民商法”国际研讨会、“财产税理论与制度”国际研讨会等在内的20多个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计学院的中澳班、财税学院的中澳班、金融学院中美班、工商学院中新班、外语学院中港班、新闻学院、信息学院的中韩班以及与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联合培养法学硕士等项目都已经开始规模招生,学生派出规模逐年扩大,每年派遣往国外学生达到50余人次。另外我校已经与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10余所大学签订了学生互换协议,每学期互相派遣若干名学生前往对方学校学习。
此外,学校还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公会合作成立了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考试培训中心,与美国注册财务策划师学会合办国际理财师(RFP)考试培训班,与美国ACT(American College Test)合作,举办GAC(全球评估证书)国际大学预科课程班。
| |  | |  |
|
-
0.jpg
(9.58 KB, 下载次数: 114)
-
1.jpg
(4.05 KB, 下载次数: 110)
-
2.jpg
(5.72 KB, 下载次数: 103)
-
3.jpg
(10.58 KB, 下载次数: 96)
-
4.jpg
(11.54 KB, 下载次数: 93)
-
5.jpg
(5.37 KB, 下载次数: 115)
-
6.jpg
(8.33 KB, 下载次数: 94)
-
7.jpg
(13.63 KB, 下载次数: 94)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