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画] 一个又一个夜晚——“夕”、“多”二字趣释

[复制链接]

149

主题

11

听众

180

积分

列侯

Rank: 2Rank: 2

乡约币
459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5-12-29
注册时间
2012-9-2

社区居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费振龙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3-1-8 22:52: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甲骨文中的“夕”字和“月”字形体相近,前期的“夕”写作“”,后期则作“”,像半个月亮。甲骨文中“月”的形体前后期恰好与“夕”相反。前期的“月”写作“”,后期的“月”写作“”或“”。当然这样区分并不是十分严格的。(参见赵诚《甲骨文简明辞典》第262页)在甲骨文中,“夕”的意思是指整个夜间,即从前一天的黄昏开始至第二天的黎明前。如卜辞中的“今夕无”(灾祸)(粹六九),其意思是指整个夜晚没有灾祸。又如“夕雨”(粹六六五),其意思是夜间下雨。

  在甲骨文中,“夕”字为什么会与“月”字同形呢?因为“夕”之形,用线条难以描绘,又因夜与月有关(夜间大多为有月亮的时候),于是古人就用“月”字来表示。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的“月”字为象形字,而甲骨文的“夕”字似为指事字。

  也有的学者认为,“夕”是由“月”再加上一点,即指事符号而构成的象形字。明月高照,标志着长夜的降临,故而“”既是月亮的形体,又是夜的象征。最初的月和夜可说是一码事,到后来,又要用月来计算时日,把30天算作一个月,成了历法上的专有名词,就有点麻烦了。此时“”既是月亮,又是夜,不好区别,于是聪明的先民在“月”字中加一点,又造出了一个“夕”,即“”或“”,用它表示月夜。(参见陈炜湛《古文字趣谈》第13页)如《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其意思是今夜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夜间,与我心上的人儿相见。

  “夕”又指傍晚,黄昏之时。《说文解字•夕部》:“夕,莫也,从月半见。”(“莫”是“暮”的古字)许慎认为“夕”的本义是傍晚。“从月半见”的意思是太阳光尚未消逝,月光还不大明亮。从甲骨文来看,“夕”皆指夜间,似乎还没有见到“夕”指傍晚的。到了金文时代,方见到“夕”指傍晚。所以,将“夕”的本义确定为夜间,是有根据的。那么,“夕”的傍晚义则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如《诗•卫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其意思是傍晚太阳落山了,牛羊要下山回家。

  “夕”相重就成了“多”。甲骨文的“多”为“”或“”,其后各体结构均承甲骨文形体。这在六书中叫做同文会意,“多”为会意字无疑。“夕”是夜晚,再加上“夕”,即又一个夜晚,变成“多”字,“多”的意思自然是一个夜晚连着一个夜晚。许慎也是这么认为的。《说文解字•夕部》:“多,重也,从重夕。夕者相绎(连续不断)也,故为多。重夕为多,重日为晶。”不过许慎所说的“多”为“重”(zhòng)是引申义。

  对“多”还有不同的解释,王国维先生考释后认为古文字的“多”为多得两块肉,两块肉堆在一起,当然“多”就是肉多。“夕”与古“肉”字相同,因此“多”由肉多引申为一切大数量的。又因数量多,则引申为“重”(zhòng)。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16 02:58 , Processed in 0.287360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