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解惑]找不到病因的过敏

[复制链接]

391

主题

0

听众

472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35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2-8-20
注册时间
2010-9-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品味人生   发表于 2011-8-5 17:23: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五年来,他不敢淋雨,不敢游泳,不敢吃冷饮,在家不敢洗衣淘米,不敢做清洁卫生……

林雷五年来一直对冷刺激过敏,与冷刺激接触的部位总会感到瘙痒难忍,并伴有红肿和风团等皮肤反应。这种情况一天可发生数次,只要遇冷就发生。五年来,他不敢淋雨,不能游泳,不敢喝冷饮,在家不敢洗衣淘米,不敢搞清洁卫生。

他去了多家医院皮肤科均诊断为冷性【****】,经用多种抗组织胺药、钙剂以及中药治疗,【****】仍时有发生。严重时伴有发热,心烦不安,腹痛以及全身不适,林雷为之十分痛苦。后来他偶然得知冷性【****】的发生机理在医学上迄今未**阐明,但据有关证据表明,心理因素很可能是诱发此病的重要条件。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来到了心理诊所。

医生详细询问了病史后,向他介绍了一些心理治疗知识和心身疾病的概念,对他的病情及内心痛苦表示理解和同情,而对他主动求助于心理治疗表示赞赏。然后医生安排他做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结果发现他是属于内倾不稳定神经质个性。

在林雷第二次来就诊时,医生将EPQ测查结果告诉他,并解释这类个性的特点,林雷承认这完全符合自己平常的性格。然后医生列举出10个与冷过敏有关的单字(冷、冰、水、虫、病、死、冻、河、鱼、花),叫他进行自由联想。当医生朗读到“冻”字时,林雷联想到冰箱、冷库、冻肉,突然他停顿了约半分钟,然后对医生说:“我想到了一件事,不知与我的病有否联系。”

林雷于10年前结婚,婚后其妻曾流产三次,于6年前剖腹产下一个男孩,全家视为掌上明珠。但小儿一岁时因病夭折,全家痛苦万分。当时为安慰痛不欲生的妻子及双方父母,林雷虽也极度悲伤,却未流泪。然而,火化的前一天,林雷因思念儿子,来到停尸房,抱着已冰冻后的尸体久久不放,当时感到心脏及全身都在颤抖,半年后开始出现对冷刺激过敏反应。

说到这里,他的病因也就很明显了。儿子夭折对他的感情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而内倾不稳定的个性使得他压抑自己的痛苦,而没有有效地释放。当他抱起孩子冰冻的尸体时,在强烈的内心感受的冲击下,直接的感官刺激被一种负面情绪强化。这造成了他以后接触到冷冻刺激,就会想起当时痛苦的心情,于是只好回避,但一般来说,回避都不可能解决问题,相反只会使问题恶化。

医生希望他今后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交活动,把内在注意力投射到外界环境,并告诉他心理治疗只是一种外因手段,必须通过本人的理解和认识(内因)才能起治疗作用。林雷对医生的分析和解释表示完全接受,并愿意照医生指导去改变其不良的个性。

第三次来诊时,林雷高兴地告诉医生,自从开始心理治疗以来,未再服用抗组织胺药。来诊的三天前,他偶然淋了一场大雨,结果未发生【****】,只是感到身上有些发痒,持续几分钟就自然缓解了。近两天用冷水洗手也无痒感。

医生告诉他,症状之所以消失,是由于上次会谈时,通过自由联想,他内心积聚很久的压抑情绪已得到了发泄,再通过医生的分析解释,其潜意识的东西得到了一次大“曝光”。因此潜意识不神秘了,自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症状也随之消失了。医生又同他一起探讨了今后怎样去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内心矛盾。由于初见成效,林雷对治疗更加充满了信心。

第四次就诊时林雷报告对冷刺激已基本能适应,但在接触冰块时,仍有轻微发痒,医生继续给予其巩固治疗,然而五诊时林雷自诉病情又有加重趋势。医生追问原由,原来在此次来诊前两周,林雷因忙于晋升考试,很紧张,又与妻子闹了矛盾因此内心感到压力很大,整天高兴不起来,总认为妻子不理他。医生给他进行了一定的心理疏导,并要求他下次咨询与妻子同来。

几天后,他与妻子一同来到了咨询室,医生通过促进夫妻间沟通协调的婚姻辅导技术,帮助他们消除了彼此间的误解与气恨。

林雷第七次出现在咨询室时,他兴奋地告诉医生他们夫妻现在相处和睦,而他本人已能参加游泳活动了。医生祝贺他的成功,并嘱咐其继续纠正自己不良的个性而结束了治疗。

两年后医生对他进行了随访,发现他未再发病,而性格则较治疗前更加开朗。

解析

根据林雷所经历的生活事件,以及他的个性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他对于冷冻刺激的过敏,有着内外双重因素。当初孩子病亡,其悲伤程度已超过了他的承受能力,当时本应将悲伤的情绪发泄出来,但他为了安慰妻子和父母而将痛苦的情绪压抑下来,造成了严重的心理矛盾(外在的致病因素);而林雷是内倾不稳定神经质个性(内在致病因素),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其心身疾病的发生。其躯体所表现的对冷冻刺激的过敏,其实质就是潜意识对冷冻尸体的痛苦反应。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森(J.B.Watson)及雷勒(R.

Rayner)在1920年发表了一个“小亚伯特”(little

Albert)的个案:

小亚伯特是一个只有11个月大的男婴,原本健康而快乐。实验者依次让他看老鼠、兔子、狗等毛制玩具,亚伯特对这些东西是既不害怕,也没有关心的反应。惟一让他紧张的刺激是在他身后猛击铁棒所发出的刺耳的尖锐声。在了解这个基本现象后,实验者将一只白老鼠放在亚伯特眼前,同时在他身后猛击铁棒,结果原先对白老鼠没有反应的亚伯特,即开始对它产生畏惧、退缩的反应。在这两种刺激配对出现几次后,即使不再敲击铁棒,亚伯特也会对置于眼前的白老鼠感到畏惧、退缩。有一次还大哭,迅速爬离老鼠,差一点从实验桌上掉下来。

这种传统的制约模式说明了小亚伯特恐惧白老鼠的根源。铁棒刺耳的尖锐声是天生吓人的刺激,白老鼠虽不会令人产生天生的畏惧感(它是一种中性的刺激),但当它和铁棒的刺耳锐声配对重复出现时,它本身即能造成当事者的焦虑和惊惶,并在畏惧中对它产生回避行为。

华森还发现,这种制约更可以大而化之,亚伯特最后对任何柔软、白色的毛制品——包括玩具兔子、羊毛、毛大衣、白头发、圣诞老人面具上的白胡子等,也都产生了畏惧反应。他将此称为“刺激的普遍化”,意指类似的刺激可以激发同样的反应。

本个案中的这位男子,从对冰冷的刺激过敏进而到怕水,怕雨,怕一切凉东西,可以说完全符合这种“刺激的普遍化”原则。惟一不同的是,在实验室里,“制约刺激物”(如小亚伯特实验里的白老鼠)与“非制约刺激物”(铁棒敲击声)两者需反复配对出现,才能建立患者对“制约刺激物”的畏惧感,但在现实生活里,这种配对关系通常只出现一次。

如本个案中的这位男子当年抱起儿子冰冻的尸体,非常痛苦,以后就逐渐对所有冰凉的东西发生恐惧,并有过敏反应。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这种配对虽非“一再发生”,但却“一再被想起”,所以仍有可能建立联配关系;另一个原因就是,借以减轻焦虑的“回避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反复出现,而这种回避策略反而强化了他的症状。


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法 巴尔扎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fastpost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 18:02 , Processed in 0.327297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