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24小时开机,惟恐漏接一个来电;每天数次检查电子邮箱,看到新邮件就心跳加快……
睡觉时开着手机,即使上课时,也不时掏出手机查看有无未接来电,如果一天不带手机,就坐立不安,这些现象随着就业高峰的来临,成为不少大学生的普遍症状。
上海某重点大学应届毕业生徐伟自称是一个典型,自从投出第一份简历起,他就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一周无休。他笑称自己的神经也和充电器的红色指示灯一样,时刻紧绷着。
漏接招聘单位的面试电话成为他最担心的事情。每次参加招聘会回来,徐伟就习惯性地竖起耳朵捕捉任何类型的电话铃声,有时甚至会出现“幻听”现象。“如果没有接到面试电话,损失就大了,毕竟招聘单位不少你一个,还有那么多学生削尖了脑袋,争一个面试机会啊。”因此,即使在洗澡时,徐伟都会把手机放到能听见铃声的地方。
邮箱也是一个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的地方,徐伟和他的同学们每天查看邮箱,少则两次,多则七八回,每次看到新邮件,心跳就开始加快。
“只要有条件,我几乎每隔一个小时就会看一次电子邮箱,看有没有新邮件,如果没有,还要忍不住检查是否把垃圾邮件的等级调得太高了。”
解析
徐伟的这种症状,目前有一种流行叫法是“信息强迫症”。专家介绍,“信息强迫症”是强迫症延伸出的一种单纯性心理疾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问题,可简单定义为个人面对海量信息所产生的一种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为了不错过可能有价值的信息,只好逼迫自己不断关注搜集到的所有信息。
随着就业信息量的加大、信息传递渠道的增多,就业的专业**越来越低,学生面临的如何选择信息的困惑也越来越突出,以及自我定位的不明确和信息选择的无所适从,都是导致所谓“信息强迫症”形成的原因。在前往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就业倾向的学生中,不少人接受了学校在网上免费提供的MBTI(职业倾向测试)测验,获得了对于自我的一个基本认识。但是,在庞杂的信息中如何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如何决策,还是给大学生们带来了疑惑。于是毕业生们到心理咨询中心来寻求深度咨询,其实不少学生来这里不仅仅是为了测试职业倾向,而是围绕着选择怎样的生活目标来寻找帮助,如学习成绩优秀,找工作却难如意,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甚至一些私人问题,学生也会前来求助,比如恋人两地就业时,到底跟随另一半,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就业地点到底是留在父母身边,还是好男儿志在四方。以往积累起来的一些问题也会在此时出现大爆发,导致毕业生出现情绪不稳定的现象。
不过,大多专家都认为,将出现在应届毕业生中的类似于徐伟的这些症状称为“信息强迫症”有些严重,大多数人还够不上称为强迫症,最多是某一阶段的强迫现象。
一般而言,这种现象会随着就业的确定而自然解除。但如果强迫现象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自我了解,就会产生危害。因此,专家建议采用“关键词疗法”,学生可以试着为自己的就业方向给出关键词,如“职业价值”:选择公务员这样主流而稳定的工作,还是另类而自由的职业,或者公益型的事业;“职业兴趣”:文科领域还是理工科,与专业相关度较高;“就业地点”:上海、北京还是其他省市;“能力定位”:对自己的能力作一评价,高、中、低自取一等。按照这样的“关键词”再去浏览信息,就能及时筛掉那些不符合自我定位的信息,有效发现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
另外,毕业生还应对强迫现象本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是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一种就业焦虑的发泄口。此外,就业并不要求一次定位准确,也不要看作不可失败,不妨阿Q一些,此处有失,也许另一处就会有得。
当然,强迫现象也可能是个性使然,不大可能在一两个月里就调适成功,硬性扭转也会给当事人造成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避免对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就好。
其实,“信息强迫症”不仅仅存在于应届毕业生中,在现代都市白领中更为普遍。
他是某公司的业务员,在一段日子里,只要一出门,就检查手机短信,多的时候每天要达到100多次,他总是感觉有收到信息的声音。偶尔忘带手机,就会坐立不安,总感觉有大事被错过了。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一个最新的信息可能就是一个升职加薪的机会,信息在职场中的利用价值越高,它对上班族形成的压迫性也就越大。这也是许多上班族总是主动成为“信息强迫症”患者的原因。
对此,专家指出,做人要豁达,遇到事情要放宽心,尤其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要为自己放假,不要让身心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当中。心胸开阔了,心理疾病就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