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传统之蒙古族伦理思想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7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36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9-1
注册时间
2011-8-29
楼主
flleg_1   发表于 2011-8-31 04:52:52 |只看该作者
看过,的确不错。谢谢楼主












金枝玉叶在线观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1

主题

0

听众

472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35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2-8-20
注册时间
2010-9-18
沙发
品味人生   发表于 2011-8-30 23:58: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蒙古族伦理思想,是指历史上蒙古族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和,是中国伦理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蒙古族与我国古代北方的东胡、鲜卑、契丹、室韦等族有密切的族源关系。始于公元七世纪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室韦的一支。后西迁不儿罕山(大肯特山)与突厥族居民相融合,发展繁衍成许多郡。辽金时期多以“鞑靼”或“阻卜”泛称蒙古草原各郡,13世纪初,蒙古尼伦部首领铁木真势力逐渐扩大,统一各部,被拥戴为大汗,号为成吉思汗,建蒙古国,至此,“蒙古”族由原来的部落变成了蒙古民族。

成吉思汗是个曾经征服世界的人,他对臣民的要求非常严格:“凡子不率父族,弟不率兄教,夫疑其妻,妻忤其夫,男虐待其己聘之女,女慢视其己字之男,长者不约束幼者,幼者不受长者约束,高位达官信用亲近,遗弃疏逖,富厚之家不急功而吝财,若是之人,必至流为匪类,变为叛贼,家则丧,国则之,临敌则遇殃我。”这段话,在很大程度上是站在道德的角度,强调处理好各种人伦关系的重要性,因为若不协调好这些关系,就会导致“家则丧,国则亡、临敌则遇殃我。”

蒙古族现在有人口480多万,主要聚集于内蒙、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宁夏等省份。

新中国成立之前,蒙古族地区己处于封建地主制经济发展阶段,牧区则多处于牧主经济发展阶段,部分地区尚存在着封建主制度,早在金朝的时候,蒙古族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国,元代,蒙古族统一中国,居于统治地位的上层贵族随即成为全国各民族的统治民族。蒙古族作为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为祖国统一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蒙古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积累的谚语是极为丰富的,其中有理想、意志、道德、修养、谦虚、谨慎、傲骨、气节、爱惜、好恶、荣誉、声望、忠诚、信任、团结、友爱、警惕、告诫、讽刺、揭露、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大量道德内容,既有对道德的原则、规范的要求,也有对如何做人、如何处事的道德品质的要求。如:

仗势过甚则入绝境,用恩过度则酿灾乱。

一心贪图安逸,结果遭致灾祸;全力追求金钱,结果丧失性命。

毅力是成功之母,辛劳是幸福之源。

勿张扬别人的短处,莫隐瞒他人的长处。

无耻的收入,不如光彩的支出。

一听劝说就反驳,莫非肚里乱疮多。

自从蒙古族统治阶级执掌中央政权后,即力图要求所有人的社会活动都纳入其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规范中,以便按“君怀臣忠,父慈子孝”的封建图式,建立“天下太平”的统治秩序,蒙古汗国的缔造者成吉思汗(1162-1227年)是个曾经征服世界的人,他宣称:“人假如有点孝顺之心,天必知晓。”由此他认为天是有思想有意志的,并试图把敬天作为他整个伦理思想的基础,他坚信“汉人尊重神仙犹汝等敬天,我今信真天下也。”并强调指出:“凡一个民族,子不从父教,儿媳不尊敬公公”,那么这个民族的伦理纲常就要乱套,从而必定要灭亡。他还坚信:“能治家者即能治国,”要求人们要绝对地忠顺其主“不能容忍对正当君主下毒手的人,对这样的人及其子孙都要斩罚。”他强调个人修养,认为“治身必先治心,责人必先责己。”要求人们善于自制,做事有度,慎于言行。与成吉思汗同时代的中原人(即汉人)对他的道德品质的评价是:“其人英勇果断,有度量,善于容众,敬天地,重信义。”人们普遍认为,成吉思汗的个人品质及他给臣民和后世遗留下来的“札萨”、“训言”等,对蒙古族的道德风尚起了很大作用,也为元代统治者接受汉民族的程朱伦理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成吉思汗箴言》,就是一部关于道德训诲和道德说教的箴言录,这些箴言反映了蒙古族封建秩序确定之时的时代精神,以及提倡团结统一,赞美勇敢、忠诚等优良品德,它也是研究和了解成吉思汗时代蒙古族社会道德面貌和道德状况的重要史料。

(一)《蒙古秘史》是蒙古早期一部富有伦理观念的历史著作,它里边包含的主要的伦理思想有:

第一,它把忠顺其主看成是蒙古封建社会道德的教育观念。成吉思汗所提倡的忠顺其主的思想,便成了维护蒙古封建领主统治的道德基础,后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忠诚又逐步衍变成为维系人伦关系的道德标准。人们普遍认为,忠诚乃是人们所具有的美德,凡是为人忠诚者,人们都愿与之交往。相反,为人不忠诚者,人们则视为小人,不仅不愿与他交往,还会从道德舆论上给予谴责。

第二,视勇敢尚武为传统美德。蒙古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骑马、摔跤、射箭乃是其最基本的生产内容,加之战争一直伴随着蒙古社会发展,所以勇敢尚武就成了人们敬仰的美德。正如该书中所说的蒙古族人们“从小就习惯于刀枪之中”,死之对于能干来说是无所畏惧的。勇敢尚武乃是好男儿应具有的美德,否则,就会被视为懦夫和弱者而受到鄙夷,如在《江格尔》大型史诗中有

这样的诗句:“受了一百年的折磨也不求饶,遭受六年的抽马也不屈节”、“死亡,是生命的静养,只是一个瞬间。”

第三,把重义守信看成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要求人们看到别人遇见危险或困难时,必须挺身而出,拨刀相助,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认为朋友之间必须坦诚相待,肝胆相照。有福同享,有祸同当,患难与共,强调人们守信乃是衡量与评价人们道德品质的标准,认为凡是重义守信者就要给予褒奖和肯定,凡是背信弃义者则必须遭到谴责与惩罚。

(二)

在蒙古族世代相传的谚语中,也包括有及其丰富的伦理思想与道德观念。

1、坚持真理,追求光明。“春天爱护牲畜,爱慕维护真理”、“真永不能变为假,假永不能变为真”、“根子坏的树,长得不会挺拔,思想坏的人,坚持不了真理,只要真理一到来,虚拟自然不存在。”、“云彩消了,才能见到太阳;仇敌消了,才有好时光。”

2、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想到受人尊重则修身,想要努力做人则学习”、“说人之前,须先检查自己的毛病;责人之前,须先修正自己的身心。”、“人情往来,需要和气,日常生活,需要知识。”、“有窗户的屋亮堂,有修养的人稳当。”、“冬春二季无夏天,财色双贪乱伦理。”等等。

3、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我走过的路是远的,我向往的理想是大的。”“无血色者面苍白,无理想者没光彩。”“鸟全靠有翼而高翔,人全靠智慧而成功。”“没有志向的人,意志薄弱,没有主见的人,斗志不坚。”

4、关于谦虚、谨慎:“虚心的人万事能成,自满的人十事九空。”“自大不值钱,虚心受人赞”“谦逊者常思自己过失,骄傲者常说别人的短处”、“虚心的人以短补长,骄傲的人以长比短”。

5、爱憎好恶观:“好人之心,美如花卉,歹人之心,恶如毒蛇”、“甜言可能是瘟疫,苦语可能是良药”、“别把心软的人看成糊涂,别把诚实的人,当作傻子”、“不要讥笑落水的人,不要毁谤忠诚的人。”

6、荣辱观:“荣誉重于金子,名声胜过宝石”、“好名声盼好盼不来,坏名声洗也洗不清”、“别人的谗言,难以损坏你的名声,自己的行为,容易破坏你的声誉。”

7、勤俭观:“鸟的美在于羽毛,人的美在于勤劳”、“寒冬不冻是由于勤女织布,荒年不饿是由于农夫苦耕”、“努力是幸福之兆,节约是富裕之源”。“勤俭节约是持家的根本,嗜洒成性是堕落的表现。”

8、婚恋观:“爱情胜于黄金”、“亲吻微笑非真爱,忠诚纯洁才是亲”、“黄金岂如爱情重,黄金哪有爱情久”。

在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礼节礼仪有三种:

1、哥拉:即待客人坐好后,主人须端一碗酸奶放于客坐中间,先由年长的端起喝一口,再依顺序轮流饮用,待碗内酸奶喝完后,主人再斟满,再轮流饮用,但第二次饮用时,人人得准备一个娱乐节目,或歌唱,可谈笑,或猜谜语,或耍魔术等,等节目完结,主人客人再一起用餐。

2、德吉拉:蒙古族人如遇见贵重客人,或庆祝节日时,常用“德吉拉”礼节。主要方式是:主人拿来一瓶酒,瓶上涂有酥油。先由上座客人用右手的食指蘸瓶口上的酥油向额头上一抹,再依次轮流抹。客人抹完后,主人再拿出杯子斟洒敬客,客人一边饮洒,一边说吉利、祝福的话,或唱几支动听的歌,待结束后,大家便起身握手欢笑而散。

3、浅乌:草原牧民招待客人常用的一种礼节叫“浅乌”。“浅乌”在蒙语中的意思是喝茶。这种活动,相当讲究:当主人给敬茶时,说声“浅乌!”客人如果客气地说:“我不喝”,主人便会以为你真的不喝或不好喝茶,便不再给你,客人喝茶必须按蒙古人的习惯,主人敬来茶,可以少喝点,放下碗停会再喝,能喝的就应该喝足为止,不必客气。

以上礼节礼仪,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蒙古人民热情好客、文明礼貌的道德风尚。


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法 巴尔扎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8 22:45 , Processed in 0.250342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