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7111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精神

  [复制链接]

391

主题

0

听众

472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35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2-8-20
注册时间
2010-9-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品味人生   发表于 2011-8-31 15:35: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价值取向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现就儒、道、法、释等我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的价值取向作一简单述要

1、儒家。儒家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以“仁”为核心。孔子曰:“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最高概括,孔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具体说就是要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次,以“义”为准绳。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则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义”,基本的准绳就是“齐之以礼”,也就是要与既成的社会名分及传统的社会观念相吻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道家。道家的价值取向首先是道法自然。道家认为“道”是人生的真谛,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同时也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宇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有自然运行,天地才可以运化万千,宇宙才可以和谐,人类社会才可以协调有序,六畜才可以兴旺,万木才可以常青。其次,道家的行为取向是超世无为。无为即是不要有所作为,对世间的一切都不要尝试作任何的改变,顺其自然。道家认为,人生在世,要受到无数外在的约束,如肌体之殃,声色之乐,利禄之欲,义礼之羁,甚至死亡之惧,只有超然于这一切之上,不刻意去有所作为,才能领会到人生的真谛,实现“真我”,达到“真人”境界。

3、法家。法家是地地道道的现实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他们的基本价值取向便是功与利。法家认为“利”是人类的普遍追求,甚至君臣之间、父子之间也往往存在着对利的追逐。韩非说:“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舆人欲人之富贵,匠人欲人之夭死。”围绕的也是“利”。

因此,“计功行赏”、“赏功罚过”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君臣也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君王必须充分运用“法”、“术”、“势”,才能做到江山永固。

4、释家。相传释迦牟尼在目睹了世间的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后,毅然出家,先到深山苦苦修行,后在菩提树下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沉坐冥思,悟到了一个“真理”,即世间的万事万物皆无实体,都是因缘而生的,一旦“缘”(条件)发生了变化或不存在了,该事物就不复存在了,人也是一样。因此,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是“空”的。地、水、火、风“四大皆空”,终将归于空寂。佛教的价值观念集中在“来世”,而是“来世”靠修炼而成的。佛教的修炼方式很多,但不外乎两种方式:“定”与“慧”,或者叫“止”与“观”。“定”就是禅定、打坐,着重于佛教思维训练,“慧”则是学习佛学教义,培养智慧。

目前,学术界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看法,但归根结底可以用《周易》上的两句话来概括,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上天的运行刚健有力,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效法上天,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大地的形态宽广起伏,有道德修养的人还应该效法大地,胸怀广阔,宽以待人,包容兼收。


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法 巴尔扎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6 07:55 , Processed in 0.385747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