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传统服饰

[复制链接]

391

主题

0

听众

472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35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2-8-20
注册时间
2010-9-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品味人生   发表于 2011-8-31 16:25: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一万多年以前的“山顶洞人”,已经开始使用骨针缝制兽皮遮体蔽身,还以石子、兽牙等串成链状,以为装饰。这说明最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华先民的衣着穿戴,在防寒御暑的基础上,已经具有了装饰自己、美化生活的意蕴。

服饰从总体上可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即首服:冠、冕、巾,身服:上衣下裳,脚服:鞋和袜。

一、冠、冕、巾

冠、冕、巾古代称头衣,就是现在的帽子。古时的冠、冕、巾有着显明的等级差别,男子二十,行成人礼,贵族戴冠,而庶人则只在头上裹头巾,这种仪式称为“冠礼”。

冠是贵族的头饰,古代的冠并不像现在的帽子,而只有很窄的冠圈,戴起来像一根带子,套在发髻上,冠圈上有冠架,从前到后,复在发顶上。冠的作用主要是把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冠圈两旁有缨,在颌下打结,使冠固定,缨打结后余下的部分垂在颌下,称为婑,起到装饰作用。

冠同时也是身份、官阶以及官职的象征。如汉代文官戴的黑布冠叫进贤冠,武官戴的叫惠文冠。进贤冠前部高耸,后面倾斜,外形似斜三角形的跛足小板凳。前有梁,梁的多少代表身份的高低。又如唐代文官一、二、三品戴三梁冠,四、五品戴两梁冠,五品以下一梁冠。

冕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在典礼、祭祀等重大场合所戴的首服,所谓“冠冕堂皇”。

巾最初是地位低微、无冠的庶民成年后的首服。巾原来是挂在身边用来擦东西、擦汗的,后来人们把它一物两用,裹在头上当作帽子,于是头巾有了专门的名称,叫做帻。这种帻的颜色通常是黑色的或青色的。从秦开始唯庶人服巾的传统礼制被打破。西汉后,“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自皇帝至庶人,皆可服巾。不同身份的人载不同的季节,所服巾的颜色也有所不同,文吏戴青帻,武吏戴赤帻,卑贱者戴绿帻。巾的用法:用一幅纱或绢包在头上,两端在脑后打成耳状结,文官长耳,武官短耳。右图为西汉时期的头戴平上帻的武士头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喜服帻,文人服之表示风流,武将服之为之方便。不过,此时头巾的裹法有所变化,开始向后裹,两角在脑后自然下垂。后来又戴成四方,两个巾角系结下垂,称为“幞头”。唐代巾的形制变化很大,把桐木片夹于纱内,使顶高起,称为“幞头”。裹幞头时额前打两结,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后来又取消前面的结,又用铜、铁丝为干,将软脚撑起,成为硬脚。唐代幞头盛行,上至帝王贵族,下至一般百姓甚至妇女都戴幞头。唐时皇帝所用幞头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五代渐趋平直`。

至宋,幞头以藤织草巾子作里,用纱作表,再涂以漆,称为“幞头帽子”,可以随意脱戴。其式样有直角、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身分不同,式样也不同。皇帝或官僚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也称“乌纱”。后代俗称为“乌纱帽”。

二、上衣下裳

上古时代,中国人上衣多为交领斜襟,但南北又有差别:其一,长城以南的古代中原人尚右,习惯上衣襟右掩,称为右衽;而长城以北的北方民族尚左,衣襟左掩,是谓左衽。其二,中原人上衣宽大,北方游牧民族上衣窄小。为了便于游牧骑射,北方民族的衣袖不似中原人那样宽大,而是裁制得窄小便利,是谓“箭袖”。其三,中原人服饰为上衣下裳制。裳者,裙也,男女皆通服。而北方民族的鞍马生涯则不便穿裙,因此,胡服的下衣是长裤。由于“胡服”在现实生活中比中原传统服饰更为实用便利,因此,中原人便纷纷仿效胡服。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千载佳话。

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 ——深衣。深衣剪裁独特,衣与衫相连,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连接,以曲裾沿身体缠绕数层,将身体全部遮掩,深邃而严密,身分越高的人,曲裾缠绕越多。深衣一经出现,便迅速流行起来。从战国至汉朝,上自百官,下至平民,都以深衣为常服。

深衣紧裹身体,行动不便,又浪费布料,西汉初年,改革深衣,深衣的曲裾越来越短,男式只略后掩,女式缠绕半圈,比原来宽松了许多,逐步解开深衣的束缚。汉武帝时期,曲裾式的深衣演变的直裾式长袍。这种宽松式的服装很快流行,成为家庭中男女通用的便服。袍服的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穿着舒适,逐步取代了深衣,成为两汉时期的时尚的服饰。

魏晋时期,政治经济动荡不安,社会风气消极低靡,士大夫阶层追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于颓废的生活方式。这种风气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就是宽衣博带,上自王公大夫,下至贫民百姓,都以大袖宽衫为时尚。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由于长期战乱,南北方的广大民众迫于离乡背井,出现了多民族杂居的生活状态,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也改变了单一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少数民族服饰深受汉族影响,北朝贵族,不再跃马弯弓,而是峨冠博带,琴棋书画,一派汉族士大夫形象。汉族穿着也深受北方民族服饰的影响,特别是便服明显地呈现出胡化的趋势。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交往频繁,中外文化交流融会,从而使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产物――服饰,无论是统治阶级制定的服制——品色服,还是民间流行的服饰——胡服,都呈现出兼容并蓄、绚丽清新的特色。这一时期官服制度趋于完善,以黄色为尊,从此黄色成为黄帝的专用色,黄袍也成了黄帝的化名。贵族及百官则根据爵位和品位的高低,分别着紫、绯、绿、青四色服。所谓“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男子穿着上,最流行的是一种受胡服影响而产生的圆领袍衫,上至皇帝,下至百官士庶皆以之为常服。除圆领以外,它还有右衽、宽腰、博袖的特点,是当时太平盛世时尚的一种折射。

女子穿着上,款式之众多,装饰之纷纭,变化之多端,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受西域少数民族和波斯等国的胡服影响,唐代妇女通行小袖长裙服装。长裙多是用两色绫罗拼合,形成间道裥褶效果,向上束至胸部,外服短袖衫,有绣带双垂。盛唐时的妇女还喜欢穿半臂和披帛,半臂即马甲,披帛原出于波斯,是将一块轻薄的纱帛搭在肩上,为一种装饰配戴物,更能显出女性的婀娜。此外,还出现了被封建礼教视为伤风化的袒领服装,袒领服表现了唐代妇女对美的大胆追求。有诗句说有诗为证:“粉胸半掩疑晴雪,醉眼斜回小样刀。”

宋代服饰更趋自然适意。官服服色等级与唐朝相同,面料以罗为主,款式以大袖长袍为主。宋代还沿袭唐代官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符,以区别官品。宋代官员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棉麻布长袍,还穿一种以粗布或麻布做成的“短褐”,这是一种身狭袖小的短身上衣。平民衣服只许染黑白两种颜色,其他颜色不可以使用。女装多为上身窄袖短衣,下身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裙子较唐朝的窄。其他日常服饰还有上身的襦、袄、衫等,下身有裤,腰间有围腰、腰巾,另外还有贴身内衣、抹胸、裹肚等。

元朝服饰形式上有蒙古本民族的,也有仿效汉族。值得一提的是,在质地面料上的变化。元朝以前,一直以丝、麻、皮、毛为主,随着棉花种植的扩大,棉布成为元朝主要的面料。明代恢复了汉族传统,衣服样式仿效唐宋,以旗袍类为主。当时的官服在袍衫前有一块方形刺绣图案,称为“补服”,文官图案为飞禽,武官图案为猛兽。官阶品位用袍衫颜色和图案来区分。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自汉以来,官服以紫色为贵,但明朝皇帝姓朱,以朱为正色。妇女服装款式上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裙子等。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妇女只能衣紫、绿、桃红及各种浅色调,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者只许用褐色。贵族妇女重要场合多穿红色大袖袍子,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变化最大的一个时代。清初,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政策,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1652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薙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其特点是前后开衩、胸前缝制方形石青色补子(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

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受此影响,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至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着小袖衣和长裙等明代款式;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不断翻新;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至清代后期,旗袍才为汉族贵妇所仿用。还有一点,早期旗袍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得腰身紧束。旗袍外面加上一件“坎肩”(背心),成为晚清最为时尚的女装。

总之,汉民族服装的特点主要为宽袍大袖,由于受到少数民族服饰短衣窄袖的影响,于是中国历史上服装的沿革,便在宽袍大袖、长裙丝履和短衣缚裤、窄裙革靴两方面不断摇摆。

三、鞋、袜 

夏商时期,出现了用草和动物皮制成的鞋。周代,人们用麻、葛编织鞋子,称为“屦”,即麻鞋。春秋时期,木制的“屐”、丝制的“履”又相继出现。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穿鞋的习俗传入中原,丝织品缝制的鞋子开始在士大夫中流行。南北朝时,南方仕宦穿丝履,北方人则足蹬短靴,称为“胡履”。此后,皮靴丝履就成为古人穿用的主要足衣种类。

和衣服一样,古代鞋履也受礼的制束。在各种鞋履之中,最为贵重的鞋子叫“舄”。舄是古代君王后妃及公卿百官朝祭时所穿的一种鞋子。通常以葛布或皮革等材料为面,夏天用葛,冬天用皮。周礼规定,君王后妃及公卿百官所穿之舄,在不同场合,必须用不同的颜色,而且必须和穿著者的冠服相配。君王、诸侯所用舄色,有赤、白、黑三等,以赤色为上;后妃命妇所用舄色,有玄、青、赤三等,以玄色为上。舄和一般鞋履的不同之处,主要在鞋底,普通鞋底多为单层,而舄底则为两层,上层用布底,下层则另用木料做成一个托底。

唐代开始,百官朝服弃舄用靴。不过在祭祀时,仍然要穿舄,而不能用靴。

古人有入门脱鞋的习惯,所以袜子在上层社会中是很重要的。古代的袜子称为“足衣”或“足袋”,是用皮革、丝帛缝制的,式样像一只布袋,一般有一尺来高,袜口缝有带子,用来把袜子系在腿上。据考证,夏朝就出现最原始的袜子。从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中出土的两双绢夹袜来看,均为整绢裁缝而制成,缝在脚面和后侧,底上无缝。袜筒后开口,开口处附有袜带。到三国时,袜子才由自夏代沿袭而来的三角形变成丝线编织成的脚型,与现在的袜型相似。


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法 巴尔扎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6 02:49 , Processed in 0.249369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