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画] 天地人皆通——“王”字趣释

[复制链接]

149

主题

11

听众

180

积分

列侯

Rank: 2Rank: 2

乡约币
459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5-12-29
注册时间
2012-9-2

社区居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费振龙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3-1-9 21:50: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据古文字学家们考证,“王”字的形体在甲骨文时代也曾发生过一些变化。“王”字在祖庚(商代第23代君王)以前,写作“”;从祖甲(商代第24代君王)起,人们在“”的上面加了一横而成为“”;从武乙、文丁(商代第27、28代君王)起,“王”字又恢复了“”形;到商代末期的帝乙、帝辛(商代第29、30代君王)时期,“王”字演变成了“王”,“王”字与秦篆很相似了。“王”字的形体在商代的这一变化表明:甲骨文的“王”字是一个正面端坐的人形。商代帝王祖甲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认为“王”既是一国之主,地位尊崇,岂可无冕,于是在“”字上加一横线代表冠冕,而成为“”字了。从此以后君王上朝时,都戴有为自己特制的一人专有的王冠。从甲骨文的资料来看,“王”字在商代已成为国君的专称。甲骨文的“王”正是挺立于大地上的一个人形,表示出君王的唯我独尊和不可一世。

  “王”字的创制充分显示了它与权力的密切关系。晚期甲骨文的“王”字常作“”和“”。金文的“王”作“”,与甲骨文形体基本相同。不少文字学家们认为古文的“王”像无柄的斧钺(斧钺是奴隶主们残害奴隶的工具)之形,下部为斧钺的刃部。所以有的学者认为“王”的本义与西方的“法西斯”的意思是一致的。这样理解“王”不无道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历代的最高统治者,哪一个不是靠血腥镇压人民群众而上台的,在他们上台以后,哪一个又不是靠暴力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的。在他们眼里,斧钺就是权力的象征,没有斧钺就不能称王。这一解释似乎是合逻辑的,因此比较可信。在那个时代,谁能拥有一把有锋刃的大斧,他就可以统治他的同类,并成为他们的首领。

  随着时代的发展,“王”字各部分线条化后,便成了小篆和楷书的“王”。对此,许慎作了附会之说。《说文解字•三部》中说:“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叁)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意思是说:三横画表示天、地、人,一竖表示贯通天、地、人的君王,代表上帝统治人民。这是对帝王的美化。在孔子、董仲舒以及许慎看来,那时自称为王的人,应有三种德行,即:天、人、地。三条横线被中间的一条直线连接起来,表明这三种德行由“王”来使之统一。他们对“王”的解释,应该是对历代统治者的尽情美化。在他们看来,历代统治者均是对天、地、人之道皆通的“圣人”。这种解释正是为建立“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服务的。

  其实,许慎所训释的是“王”的引申义,即一国之主,指靠暴力统治人民的人。秦始皇以后,改“王”为皇帝,而“王”则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一级爵位。

  古人在论及“王”时,莫不强调“天下所归往也”。《白虎通•号》:“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风俗通》卷一:“王者,往也,为天下所归往也。”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觉察一种强烈的统一意识。在古人看来,整个天下只允许有一个王,或者说只有天下的人都拥戴的人才能称王。强调统一,当然也就反对分裂。从汉民族的文化观点来看,那些割据天下一部分或只受天下一部分人拥护的人,即使自称为王,也会被看作是犯上越礼的行为,并被认为是僭称为王。古人认为地上只应该有一个王,和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文化思想始于上古。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7 21:14 , Processed in 0.369186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