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画] “宝贝”与“货贝”——“贝”、“朋”二字趣释

[复制链接]

149

主题

11

听众

180

积分

列侯

Rank: 2Rank: 2

乡约币
459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5-12-29
注册时间
2012-9-2

社区居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费振龙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3-1-9 21:58: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贝”就是海贝,简称为“贝”。“贝”的甲骨文作“”,象左右两扇贝壳之形。金文作“”,象贝的两背隆起成拱形,腹下分开露出肉的形状。小篆作“”,描绘海贝活动时,头部伸出两根细长的触角。总之,古文的“贝”字,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了“贝”的形象。可见“贝”是象形字。《说文解字•贝部》:“贝,海介虫也。……象形。”李时珍也说:“‘贝’字象形,其中两点像贝齿,刻其下两点象其垂尾,古者货币为宝。”(《本草纲目•介部》)

  “贝”在古代被我们的祖先视为珍宝。晋木华《海赋》李善注引《琴操》中一则故事说:当初周文王被纣王囚禁,为了救文王出狱,文王的一个大臣叫太颠的派人到海边去搜集到了海中的大贝,并将它作为礼品赠送给纣王,贪财的纣王得到这些贝后,非常高兴,因而将文王释放。从这则故事可知“贝”在商代就被视作极为珍贵的物品。《穆天子传》卷二中记载天子赐给赤乌的礼物中就有“贝带五十”,这一记载也给后人留下了古人赠贝的痕迹。

  由于贝的外壳坚硬,色彩美丽,富有光泽,先民们最初把贝壳作为装饰或护身之用,有时用贝壳装饰军服,据说这样做除了美观外,“贝”还作为一种吉利的标志。《诗•鲁颂•宫》:“公徒三万,贝胄朱,丞徒增增。”这段话讲的是僖公率3万部队,全部用红线穿上贝壳以装饰军装。他们认为士兵穿上贝壳装饰的军服可增添威武雄壮的气概。

  “贝”何以显得如此珍贵呢?除了因为贝壳美观外,还因当时远离海滨的中原并不产贝。那时的商人们只有跋山涉水辗转千里才能将贝壳运到中原。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将贝从海边运到中原,实在是件极不容易的事。也正由于路途遥远,求之不易,故而显得非常珍贵。为此古人将“贝”称为“宝贝”。

  由于贝在当时有很高的价值,只有帝王诸侯及贵族才用得起,因此“贝”常常作为首饰成为一种高贵者的身份象征。

  随着原始商业经济的出现,开始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手段。这种方法自然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古人想出了以石制的工具之类的东西找零补齐。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这就必然导致商品交换的媒介——货贝的产生。我们的祖先最早使用贝壳作商品流通的媒介。“贝”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使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秦代才以钱代替了“贝”。《盐铁论•错币》:“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说文解字•贝部》云:“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居住在我国云南的哈尼族人,至今仍然把贝币作为财富的象征。哈尼人使用过铜钱、银元、纸币,但在需要用钱币作祈祷富足、祥瑞之物时只用贝币。如在结婚的聘礼中除放上钱物之外,还需加贝币。

  “贝”用作商品交换的媒介后,人们将它称之为“货贝”。货贝在古代称之为“朋”。“朋”字甲骨文作“”,金文作“”,看上去均像数个贝壳连串在一起。古代以“朋”作为货币的单位。《周易•损》:“十朋之龟。”其意思是:用十朋钱换回的一只乌龟。《诗•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赐我百朋。”郑玄笺:“(朋)古者货贝,五贝为朋。”有人对此有不同的说法,认为五贝为系,二系为一朋。从甲骨文和金文来看,二系为一朋与字形较合。“朋”由一串紧密相联的货贝组成,以此喻指从同一老师读书而且关系密切的同学叫“朋”。(也有人认为,“朋”指同学时是朋友的“朋”的假借字。)如《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玄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其后‘朋’、‘友’均指朋友。”

  “朋友”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构成的复合词,这当然是词汇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过民间流传着一则关于“朋友”一词来历的传说。

  从前,在一座大山脚下,住着两户人家。一户的主人叫阿朋,一户的主人叫阿友。两人都靠打柴为生。

  阿朋和阿友十分要好。虽不是一母所生,却胜过了亲兄胞弟。阿朋有了困难,阿友就慷慨解囊;阿友有了困难,阿朋也尽力相助。

  有一次,阿朋家偶遭劫难。原来,一股强风把阿朋的两间草棚全吹塌了,还把屋里的桌凳砸了个稀巴烂。阿友的草棚牢固些,才得幸免这场灾难。

  阿友见阿朋遭难,十分痛心。他一边叫阿朋暂且住在他家,一边用自己平常打柴得来的钱为阿朋买来材料,又造了两间屋。阿朋感恩不尽,总是处处为阿友着想。后来人们就把同甘共苦、志同道合的人称为“朋友”。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15 23:25 , Processed in 0.251290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