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画] “人”与“人”的排列组合——“从”、“比”、“北”三字趣释

[复制链接]

149

主题

11

听众

180

积分

列侯

Rank: 2Rank: 2

乡约币
459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5-12-29
注册时间
2012-9-2

社区居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费振龙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3-1-9 22:05: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从古文字来看,“从”、“比”、“北”三字均从二“人”,只是由于二“人”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因而构成了三个不同的字,其意义自然也相去甚远。

  甲骨文的“从”写作“”、“”,由两个侧立的“人”构成,一“人”在前,一“人”在后紧跟,二“人”的方向在甲骨文中均朝左。其意思是一人在前面走,一人在后面紧紧跟着,是会意字。

  “从”的金文形体,在甲骨文形体的基础上增加“止”(即脚)和“彳”(表示行动)成为“”,其实“彳”与“止”合写成“”,即今之“辶”,从而加强了“从”字的“行”义。后来的繁体字“从”就是承金文而来。繁体的“从”写起来实在太复杂,所以简化时,人们又选择了“从”的古字“从”。《说文解字•从部》:“从,随行也。从、从,从亦声。”徐灏注笺说得更明白:“从、从古今字。从,二人相随,即从行之义。后加义符,随行义遂为从字所专。”由此可以确定“从”的本义就是“跟随”。如《左传•庄公十年》:“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由于“跟随”时,其中一人在前,一人在后,又像后边的一个人在追赶前边的一个人,所以“从”引申出“追赶”的意思。如《书•汤誓》:“夏师败绩,汤遂从之。”孔传:“从,谓逐讨之。”其意思是夏军大败,而商汤出兵追赶。

  又由于“跟随”中,包含有顺从、听从的意思,所以“从”引申为“顺从”、“听从”的意思。如《荀子•子道》:“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其中的四个“从”均为顺从的意思,即宁可顺从道义,也不能顺从君王父亲。

  “从”字中的两个侧立的“人”本来是朝着左边的,如果由于二“人”意见分歧,导致后边的一个“人”不是跟着前边的一个“人”,而是掉头背对前一个“人”朝右边走去,“从”字就变成“”,为“北”字的甲骨文,“北”字的金文形体与此相同。故“北”字均由两个侧立的“人”组成,这两人既不并列,也不相对,更不相随,而是相违背,均是背对着背。“北”的小篆为“”。《说文解字•北部》:“北,乖也,从二人,相背。”所谓“乖”,就是指两人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有矛盾。其本义是“背对背”,即“违背”的意思。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说:“北、背古今字。”

  为何古书中称打了败仗也叫“北”或“败北”呢?古代两军交战之时,打了败仗的一方要转向后逃跑,逃跑时当然是败军的背对着打胜一方军士的背,因而称为“北”。如成语有“追亡逐北”,其意思是追击败逃的敌人。“北”后来假借为表示方向的“北”后,使用频率很高,不再作“背”的意思。因而古人另造一字,即在“北”字下加一“月”(古“肉”字),便是“背”。

  “从”字中的两个侧立的“人”如果一起改变方向,均朝右,并肩站立,就成了“”。这就是“比”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比”字形体与此相同,像两个人并排站立着,比高低。《说文解字•比部》:“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许慎将“比”的意思训释为“密”,即“亲密”的意思,显然不是“比”的本义,而是“比”的引申义。两人既然能站在一起,彼此之间当然有着亲密的感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其中的“比”就有亲近的意思。

  因为“比”的本义是两人并肩站在一起,比高低,所以引申为“比较”的意思。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5-5 06:09 , Processed in 0.158776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