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济南市的泉文化

[复制链接]
查看1573 | 回复0 | 2010-9-11 11: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泉是古时济南的一个名泉。据《酉阳杂俎》记载,其面积“为方圆百余步”。   华泉之名始见于《左传》。据《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公元前592年,齐、晋两国大战于济南,史称“齐晋鞍之战”。在这场大决战中,齐国大败,齐顷公率军退至华不注山,被晋军追得“三周华不注”。面对晋军的追赶,齐顷公极有被俘虏的危险。此时,齐大夫逢丑父急中生智,自己假扮成齐顷公,而佯使顷公借去华泉取水之机得以逃走。自此,华泉便以“齐顷公取水处”载入史册,成为最早见于文献的济南古代名泉之一。   但是,华泉却早己湮没。华泉究竟何时湮没,遍检文献,不得而知。我们只能从古代文人墨客登临华山咏唱的诗文中寻找它的踪迹。   北宋曾巩《登华感赋》诗云:“高标特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该诗证明北宋时期,华泉尚在,泉势甚旺。   

    元人于钦在《齐乘》一书中收列了金人的《名泉碑》,碑文将济南七十二名泉一一列出,唯独遗漏了华泉。此时华泉是否己经湮没?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此泉在金代就己消失,于钦就不会将金人《名泉碑》未收华泉而“讥为俗笔”了。   

    清康熙年间,益都诗人赵执信《华不注行》诗曰:“欲寻丑父移位处,华泉之水今犹清。”说明此时华泉仍然清澈如故。   

    清代学者全祖望在《游华不注记》一文中,记述了他于清雍正九年(公元1713年)七月游览华山时,“沙门(出家人)汲华泉,至拾乱薪烹之。”但“今则华泉一线,渐淤为小沟,游人亦鲜见者。”可见,此时的华泉己渐渐淤塞。   

    到了清乾隆之时,平原诗人在《广齐音·华泉》诗的注文写道:“华泉,其涸已久。余尝读书华阳宫,访之土人竟莫能知其处。”从以上诗文中的记述推测,华泉的湮没当在清朝雍乾之间。近日从报上得知,济南欲辟建华山公园,我们期望华泉得以重见天日。

身为泉城人  问泉三不知
济南泉文化有待张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