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氏宗亲】刘氏来源

[复制链接]
水中花 该用户已被删除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水中花   发表于 2010-10-18 12:33: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姓氏来源
  1 出自伊祁氏,帝尧(伊祁放勋)之后,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建立祁姓刘国,后裔因以为氏。裔孙刘累,能驯化龙,侍奉夏后,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赐为御龙氏。此为祁姓之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士氏,周朝初年,周成王灭刘氏唐国,把唐遗族改封到杜原(今陕西西安市南杜陵)建杜国,最后一任国君杜伯周宣王时无罪被杀,杜伯之子杜隰叔逃到晋国,隰叔子杜蒍在晋国任士师之职,后以官职为氏,称士氏。其孙晋国大夫士会因国内动乱出奔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
  3出自姬姓。其源头有二:一说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王季之子(周成王叔祖父)于刘邑(今河南偃师西南刘聚,相传为刘累故居,因得名),其后裔以邑名为氏,形成姬姓之刘。另说是:东周末年,周匡王姬班封其小儿子到刘邑,号称刘康公。其后代亦以邑为氏,是为姬姓刘的又一来源。这两支姬姓刘氏后代均无显族。
  4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姓刘或赐姓刘。
  一、赐姓刘氏,据史书记载:
  (1)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刘敬后人也繁衍成刘姓一大支脉。
  (2)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为感谢项伯救命之恩,封其为射阳侯,赐姓刘;项伯遗族受刘邦封侯的有三人,也皆赐姓刘。其后代繁衍成刘氏一大支脉。
  (3)东汉舞阳人王常平王莽立大功,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
  二、改姓刘氏:
  (1)王朗冒名汉成帝之子刘子舆,自立为帝。
  (2)安定三水人卢方,诈称武帝曾孙刘文伯,自立为帝,据平凉等地。
  (3)三国蜀将刘封,原姓冠。为刘备义子,改姓刘。
  (4)唐代宦官俱文珍,冒姓刘,名贞亮。
  (5)宋真宗继位后,因刘皇后从小无亲,为龚美之父收养,真宗赐龚美姓刘,认其为弟。
  (6)北汉君主刘继恩,原姓薛,因是刘承钧的养子,改姓刘。刘继恩之弟刘继元,本姓何,亦改姓刘,后继帝位。
  (7)元末陈友谅败亡后其后代有改姓刘的
  (8)明代宦官刘瑾本姓谈,冒姓刘。
  (三)少数民族刘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的民族融合,也反映在姓氏的演变上,刘姓是颇为典型的一例。
  (1)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於冒顿(音mo du墨读)为妻,冒顿姓挛 (音luan di銮低)。按匈奴习俗,贵者皆从母姓,所以挛 氏子孙皆姓刘。十六国时期的汉国建立者刘渊、前赵国建立者刘曜、大夏国建立者刘屈孑(即赫连勃勃)都是匈奴贵族。
  (2)汉光武帝刘秀子刘辅被封为沛王,其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败于匈奴,被囚于独山下(今辽宁海城县境)。刘进伯子名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至其六世孙名刘罗辰者,随北魏孝文帝迁徙洛阳。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将大部分独孤氏改为刘姓,(另一部分仍保持独孤姓,如李渊和杨广的外祖父独孤信)成为当时鲜卑贵族最显赫的八姓之一。
  (3)突厥沙陀刘姓
  ①唐德宗时,沙陀人内附,定居于今山西大同一带,长期与汉族杂居,不少人改汉字姓。沙陀刘氏两度建立政权:后汉(刘知远建立)和北汉(刘崇建立)。后虽国亡,但以其帝王之尊,皇族后世散居北方各地,成为刘姓又一支脉。
  (4)契丹刘姓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金代“移喇氏”后人也有改刘姓的。(“移喇氏”即契丹国姓“耶律氏”的满语译音)
  (5)回族刘姓
  中国回族形成于宋元之间,初无固定姓氏,入居中原后,回、汉杂居,很多人使用汉字姓。刘姓是从古兰经经名译音"辽艾辽艾"(汉语义为珠宝)转音而来。明初以后,随着回汉民族间人文交融,内地回民普遍使用汉字姓,其中刘姓不少。
  (6)蒙古族刘姓
  ①元代,元仁宗为蒙古族人呼图克特穆尔取汉人姓名,因其母为汉人,姓刘,故叫刘汉卿。
  ②明初,朱元璋推行汉化政策,给一些少数民族贵族赐汉姓,其中赐给蒙古贵族萨尔图姓刘名允信。
  (7)满族刘姓
  ①满族人刘姓始于元代。女真人写古伦氏迁居中原,改姓刘名国杰。
  ②清代满族人大量入关,接受汉文化。康熙、雍正时,八旗子弟纷纷改用汉姓。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基本与汉族人同化,普遍使用汉字姓,其中有刘姓。
  (8)维吾尔族刘姓
  维吾尔族刘姓形成于元末明初。元代在河南为官的维吾尔族人在元亡后,其后裔多改姓。刘姓维吾尔族人现居河南渑池县尚有5 0 0 余人,一小部份移居到西安等地。
  (9)高山族刘姓
  高山族人本无固定姓氏,清乾隆二十三年,朝廷赐给高山族七个姓(卫、金、钱、廖、王、潘、黎)。从日本侵占台湾到台湾重回中国期间,高山族人多依托当地汉族人,认其姓为己姓,据统计共有7 9 个姓,其中有刘姓。
  (10)傣族、景颇族刘姓
  明初屯田戍边的汉族官兵,其子孙后代与当地民族通婚,逐渐演化为少数民族,但保留原有的汉姓氏。据近年云南腾冲刘氏收集到的3 5 1 个族谱中发现,有七支刘姓演变为傣族、景颇族。
  (11)朝鲜族刘氏。朝鲜族人口近百万,居住在吉林省延边自治州的鲜族人有80万,其中刘姓人口数量位居30左右。据了解,在韩国有200多个姓氏,其中刘姓人数排在第三十四位。
  (12)京族刘氏。京族原称为越族,人口近两万,有31个姓氏,居住在广西南疆诸岛,刘姓人口数量在京族中占20%,是这个少数民族的第一大姓。越南的刘姓有三类,一类是完全融入越南民族的刘姓,一类是越南族人使用汉字姓刘氏而形成的刘姓,再一类就是近代以后移民越南的华侨、华人。不过,今天这几种不同的刘姓已很难区分了。
  (13)藏族刘氏:在藏族人中,自古以来是有名无姓,但有自己特有的家族名与部族徽号:
  如:德格家族、卡隆家族、兰齐默家族、罗隆尼卡家族、穆尼德吉家族、卓克勒逊家族、吉桑切家族、乞木乌格家族、格西措慕家族、巴登绒布家族、曲羝轮珠家族,喀居丹增家族,巴朗结赞家族,仁青格多家族、瓦热卡巴家族、聂荣克玛家族、贡那家族、康葛吉玛家族、索郎宗尕家族、勒旺家族、贡勃土司家族等其汉姓均为刘,当代名人有曾任四川人大副主任的来自于德格家族的萨朗仁波切(刘子寿),著名摄影家卡隆-兰齐默家族的扎西更登(刘华),世界著名藏族艺人来自勒旺家族的洛桑顿珠(刘多吉)。(转自德钦寺藏传史书《王道世系明鉴》)
  刘姓在其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
  1、彭城郡;
  2、沛郡;
  3、弘农郡;
  4、河间郡;
  5、中山郡;
  6、梁郡;
  7、顿丘郡;
  8、南阳郡;
  9、东平郡;
  10、高平郡;
  11、东莞郡;
  12、平原郡;
  13、广陵郡;
  14、临淮郡;
  15、琅邪郡;
  16、兰陵郡;
  17、东海郡;
  18、丹阳郡;
  19、宣城郡;
  20、南郡;
  21、高阳郡;
  22、高密郡;
  23、尉氏郡;
  24、竟陵郡;
  25、长沙郡;
  26、河南郡;
  27、广平郡。
  湖南常德桃源辖神岗刘氏
  始祖景派三代次纪一世祖
  兄 景诠 字维宙。原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紫溪乡大樟树土地生长人氏,与弟二人偕来湖南桃源县东路辖神岗村落业为家,辖神岗村后改吉祥乡,今名马宗领镇鹤峰村。公生大明洪武年间,永乐二年来桃。生殁年月失考,葬鹤峰村校树湾后出子午向有碑志。妣 谭氏 生大明洪武年间,生殁年月失考。夫妇合葬鹤峰村校树湾后出子午向有碑志。生子一;铭祥。
  弟 景隆 字维宇。生大明洪武年间,永乐二年与兄来桃,生殁年月失考,葬鹤峰村校树湾其兄塜旁。妣 陈氏 生大明洪武年间,生殁年月失考。与夫合葬。生子一;铭光。
  二世祖铭祥, 字兆征。诠公之子 大明举人,生殁年月未祥,葬牛形地,有碑。妣华氏 生大明年间,生、殁年月失考,葬与夫同地。生子三:善广、善文、善缘。
  铭光 字继武。隆公之子,生大明年间,生殁年月,葬所均失考。妣吴氏 生大明年间,生殁年月、,葬所均失考。生子一;善忠。
  注:诠、隆两支公衍,自景派、铭派至善派为三世。三世伯仲兄弟有四,从此分为四大房。善广一支为长房,善文一支为二房,善缘一支为三房,善忠一支为四房。
  景诠 铭祥 善广 长房
  善文 二房
  善缘 三房
  景隆 铭光 善忠 四房
  自是派以房分,其为四编,五世断代,段段相续,而至永远。
  续派
  景-铭-善-伯-仲-添-万-承-一-焕-弘-朝-人-之-道-学-大-世-德-开-昌-明-家-国-应-运-永-继-述-绍-芳-声-贤-良-定-时-起-延祚-先-兴-文-有-光-怀-其-宝-汝-志-克-登-廷-盛-启-英-才-沛-经-济-万-代-新-祖-基-同-山-岳-中-华-耀-祥-云
  详解
  续派(乾隆朝创修谱)
  人-之-道-学-大, 世-德-开-昌-明
  家-国-应-运-永, 继-述-绍-芳-声
  再续派(民国9年二续谱)
  贤-良-定-时-起, 延-祚-先-兴-文
  有-光-怀-其-宝, 汝-志-克-登-廷
  又续派(公元2004年三续谱)
  盛-启-英-才-沛, 经-济-万-代-新
  祖-基-同-山-岳, 中-华-耀-祥-云
  桃源辖神岗刘氏三续家谱理事会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5-12 02:20 , Processed in 0.204561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