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一.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梁祝传说和以梁祝传说为内容的其他艺术形式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梁祝传说自1600年前的晋代形成以来,主要流传于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汝南等地,并向中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流传辐射。在流传的过程中,各地人民又不断丰富发展传说的内容,甚至还兴建了众多以梁祝传说为主题的墓碑和庙宇等建筑。此外,梁祝传说还流传到朝鲜、越南、缅甸、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影响之大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实属罕见。
据梁祝传说改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求学、婚恋的独特风尚,构成了庞大的梁祝文化系统。
二.历史传说
故事讲述的是上虞祝家庄才女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求学,途中邂逅同时到杭州求学的会稽书生梁山伯,于是双双结伴到杭州游学,期间同窗三载,形影不离,结下深厚情义。祝英台学成先归,二年后梁山伯到虞寻访祝英台时,真相大白,方知祝英台是女儿身,遂回家告知父母,意欲娶其为妻,不料此时祝英台已由父母之命许配马家,梁山伯知后追悔莫及。三年后梁山伯出任鄞县县令,终因多年相思成疾,一病不起,死后葬鄞城西清道山下。梁死后第二年祝英台出嫁途中,路经梁墓,风浪大作,闻此处就是梁山伯葬地之后,不禁悲从中来,上山祭奠,祝英台痛哭亡灵,情义感动天地,只见梁山伯墓突然地裂开一道口子,祝英台纵身跃入其中,同穴而死,过后二人魂魄化作彩蝶翩翩起舞。
三.历史发展过程
梁祝传说形成与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东晋至唐,是传说的形成期,主要表现为口头传说,主要在会稽(今绍兴)、上虞一带流传。
2、第二阶段为宋至民国初年,是传说的发展期,传播形式有早期的口头传播,转变发展成为文字记载和文学作品传播,流传地域也跃出会稽一带中心区域,辐射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并流入日本、朝鲜、越南等东北亚、东南亚地区。
3、第三阶段民国晚期至当代,是传说的成熟期。就传说的内容看,这一阶段淘汰了故事中\\\"阴府告状\\\",梁祝还魂团圆等情节,突出了祝英台殉情内容,强化了爱情悲剧主题,突出地表现了民间反封建的民主意识,重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故事情节结构。
四. 特点
梁祝传说富有江南地方特色,清风杨柳,缠绵悱恻,这种柔美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江南百姓的审美心理特点,也显示出梁祝传说产生的地域环境特色;奇丽的情节结构体现了人类对于爱情的忠贞精神;梁祝传说在流传过程中被鼓词、故事、歌谣、传奇、木鱼书、戏剧、曲艺、音乐等艺术形式接受,从而使梁祝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艺术,并形成了庞大独特的梁祝文化。
浙江杭州民间也流传着一句俗语:\\\"若要夫妻同到老,双照井中照一照。\\\"双照井是位于杭州草桥门外海潮寺内的一口古井,民间传说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时,祝英台曾用脚一蹬,使枯井冒出清水,并用\\\"古井喜逢春,兄弟双照影。一男并一女,和合天配成\\\"启发梁山伯,但梁山伯没有领悟。因为梁山伯和祝英台双双在此照过身影,所以清清的井水中,常常会隐现出一对青年男女的身影。海潮寺因为有了双照井,香火更旺。每年正月初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到海潮寺烧香,都要到双照寺来照一照。人 们说,老年夫妻照一照,会越活越年轻;青年男女照一照,会夫妻和睦,白头到老。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www.ihchina.cn/inc/guojiaminglunry.jsp?gjml_id=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