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戏是全国的独有剧种,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山东省的章丘、历城一带,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地方特色浓郁。由于所流传地域的方言、风俗等差异,大致划分为东、西、北三路。后由于种种原因,东路和北路肘鼓子渐趋衰微,只有西路被一支专业的戏曲团体承续下来,即今日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
五音戏-历史溯源 五音戏是由边打鼓边歌唱的“秧歌腔”
发展起来的。至今传统戏《大裁衣》中
五音戏
还
保留着一些
原始唱词,如:“我就会
打鼓,你就会敲锣,打起锣鼓唱秧歌,
秧歌唱来唱秧歌”,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
历史。它与
山东省境内流行的
柳琴戏、
茂腔、
柳腔、同属于肘鼓子系统。
据老艺人
邓洪山(艺名鲜
樱桃)(1996年92岁)
回忆,他
父亲邓九星的
老师叫荀兴旺,荀兴旺的
老人叫
铁笛,铁笛是当时
有名的肘鼓子戏
小生,从铁笛---荀兴旺---邓九星---邓洪山,四辈相传的时间
对照起来,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肘鼓子”戏
最初分东路、西路、北路三支。东路、北路因
中国近代史上战乱荒旱,百姓
生活极度
困苦,民族艺术遭到严重
摧残,
缺少专业剧团
沿袭,解放前已基本
消亡,北路(又名“灯腔”或“
腔”)和东路肘鼓子在博兴县
境内和
桓台县乌河头村,还有一些民间老艺人在演唱。现在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属于西路“肘鼓子”,也是现在仅存的、
唯一的一个专业演出院团。
五音戏的
发生、发展、
定型,大体
经历了三个
阶段。
五音戏
“秧歌腔”(“秧歌”和“姑娘腔”)时期:关于秧歌的
起源,清
翟灏在《通俗篇》中道:“今有秧歌,本妇所唱也。《武村旧事》元夕舞队之‘村田乐’即此”。
相传,古时候章丘、历城一带,逢农间、节庆之际,农民便
自发的组织起来,用边舞边唱的秧歌形式,或庆
丰收,或祝颂
太平,进行
自娱自乐。这
期间,便有许多
文化人加入进来,或为其
填词,或为其
编故事。据说清朝中后期,有个叫车丹的
退隐老臣,受其
感染,便根据制作
豆腐的
过程,编写出《拐磨子》一剧。此剧通盘都用“秧歌腔”中的“逗歌”
曲牌,即上下两句演唱到底,其表演也是
模拟劳动中的
动作。这种保留着秧歌
痕迹的剧目,在五音戏中还有一大批,如:《借》、《逢罗》、《下关东》、《王小赶脚》等。
五音戏
“五人班”(肘鼓子)时期:经历了一个
漫长的发展过程后,肘鼓子戏的剧目逐渐
丰富起来,有些不堪失去
土地及
天灾人祸重重
压力的
农民,便纷纷
借助肘鼓子戏的这种演唱形式,成为乞食讨饭或
谋生的一种
手段,即是“一人唱门子”去讨饭,二人三人“扒地摊”,三人五人“盘凳子”。著名老艺人鲜樱桃,就是从这个过程中走过来的,至死他在身上还留有当年他“唱门子”时,被
狗咬过的痕迹。
后来,逐渐出现了
许多一二人打锣鼓,三四人表演的小戏班,他们往往是一家四、五口人或一伙四、五人的演出帮伙,当地老百姓就
习惯的把他们叫做“五人班”,这一
名称一直沿袭到解放前夕。
二十世纪初,“五人班”开始进入
济南市区内演出。最初多是在
简易的席棚内演,后来又进入
茶馆内演出。如“风顺茶园”、“文举茶园”、“民乐茶园”、“鹊华居”等,都有他们的
足迹。
最早在此唱红的是李德兴(
艺名根柱子。1896--?)。一九一七年邓洪山也随父亲邓九星进入济南市区内演出,单在“顺风茶园”就一唱唱了近三十年。由于他
年轻,又唱、做俱佳,他的
名声一时传扬四方,
齐鲁大地几乎无人不知“鲜樱桃”这个名字。这一时期也是五音戏发展最
迅速的时期,受
皮黄、
梆子、
落子、
曲艺的影响,它的剧目逐渐向
中型、
大型戏发展,它的唱腔不再是四句一
反复,他的表演也不再单一化,它的
兴起使当地有名的章丘梆子戏逐渐消亡下去。
五音戏
五音戏时期:一九二五年,
山东军阀张宗昌为其母
祝寿时,从北京邀来了
京剧名角
梅兰芳和
余叔岩,山东省唯一
邀请了“鲜樱桃小戏班”,他们同时在
珍珠泉院内的戏楼子上同台演出。这次梅兰芳看过鲜樱桃的《王小赶脚》后,大为赞赏,并
从此结为
好友,经常
往来,这些
情况在《梅兰芳舞台艺术》一
书中都有
记述。
一九五一年,
程砚秋在去
徐州演出
途中,到了济南,听说鲜樱桃在
周村演出,便
专程去了周村。在邓洪山不知情的情况下,
观看了邓洪山在
《樊江关》中饰演“薛金莲”的表演,对他深表
佩服,二人相互
切磋技艺,程砚秋向邓洪山学习
小姑娘的表演动作,邓洪山向程砚秋学习了
《武家坡》中的一句甩腔,后来用在《王小赶脚》中“奔走阳”(哎哟哟)关一句里,得到了观众的
好评。
此后,邓洪山与
其他京剧名旦
荀慧生、
尚小云也成为好友。一九三三年秋,鲜樱桃率班在北京城南游艺园的半年演出期间,戏剧理论家
齐如山曾去看望过他们,并要去八张“五人班”戏的
花脸脸谱。这些
活动对五音戏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另外,“五人班”在济南期间,经常与
山东梆子、刚兴起的
吕剧同台合演,称为“二六合班”。
一九三五年秋,经
马彦祥(原
齐鲁大学教授、后任
文化部文化司司长)
介绍,邓洪山带领两个“
武场”和两个
男演员,到
上海英国人开办的“百代唱片公司”,
灌制了七个戏共计六张
唱片,从此这个剧种被很快
传播到
全国各地,它的观众也越来越多,一时间从济南到淄博、潍坊一带的广大
农村地区,相继涌现出大批专业“五人班”演出
队伍,仅在济南市区内就有五、六个戏班
常年演出,广大农村地区
据说有五、六个小戏班在活动。
红极一时的“五人班”没有个
正规名称,邓洪山便
借用灌制唱片时“百代唱片公司”
赠给自己的写有“五音泰斗”四个大字的锦旗上的前两个字,改“五人班”为“五音戏”,从此这个名称变沿袭下来。
五音戏
解放前夕,由于战乱不止,五音戏演职人员纷纷
逃出济南,进入鲁中南部山区,或帮人排戏,或重新“盘凳子”,一时“五音戏”
销声匿迹。邓洪山也逃进章丘县青野一带的山里以教戏为生。解放后,以邓洪山、明鸿钧、张方玉为首的三个戏班,重聚淄博,于一九四九年在周村成立了五音剧社,一九五四年邓洪山率领一个演出队,到上海市参加
华东地区戏剧观摩演出,他本人被评为“表演一等奖”,并获
金质奖章一枚,一九五六年,向当地政府
登记注册,
改名为淄博市五音剧团。
“文革”期间,剧团
再次被
解散,
演职人员全部改行。直到“四人帮”
倒台后,五音剧团才重新
恢复了
建制,于一九九八年更名为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一直
延续到现在。
五音戏-艺术特色 五音戏表演时一般是先
吐字,后
行腔,曲调口语化,腔调
旋律变化较多。其演唱用
本嗓,女腔尾音旋律
延长,后尾用
假嗓翻高,称为“
云遮月”,曲调优美质朴,适于
抒发多种
感情。五音戏的剧词,生活气息、
乡土色彩浓厚,群众词汇丰富,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
特点。最初,五音戏的表演以二小(
小旦、小生)戏、三小(小旦、小生、
小丑)戏为主,无
文场伴奏,内容多
反映民间生活,后经发展
增添了文场
伴奏,剧目也更为丰富。
五音戏-传统剧目 五音戏的传统剧目颇为丰富,据统计有160余出,主要有《王小二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楼记》、《王定保借当》、《墙头记》、《赵美蓉观灯》、《王林休妻》、《乡里妈妈》、《王婆说媒》、《张四姐落凡》、《松林会》、《亲家顶嘴》、《安安送米》等。由于
表现的多是当地农村妇女的形象和生活
状态,故生活气息
强烈,地方特色
浓郁,方言纯朴自然,常用民间
谚语和形象
比喻,
言简意赅,深得一方百姓
喜爱。
五音戏-有关典故 五音戏,原名“周姑戏”。距今大约一百多年前。在章丘、长山(当时的
县名)
交界处,有一座
庙,庙内有一个
尼姑,
姓周)人们不知其
名,只知叫
周姑子。此人
善唱小曲小调,经常口哼
小曲四处
化缘。周村是她常到之处(此时周村已是鲁中
商业重镇,属长山县)。时值清末,
朝廷腐败,
丧权辱国,
民不聊生。乞讨者甚多。
有
一对年青要饭的,
两口子特别喜欢周姑子的小曲调。
每天要饭
归来,
晚上就在周姑子的庙门下
住宿,偷听她唱小曲。此时,周姑子回到庙中就爱唱“尼姑思凡”。
时间长了,就学会了很多。从此,再上门要饭,就
经常唱段小曲给人家听听,以讨得
主人欢喜,多
打发一点
干粮。后来,别的要饭的,见他(她)二人唱小曲要饭要得特别多,也跟着到庙门下住宿,学唱。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很多要饭的便学会了唱周姑子小曲。
周姑子的小曲小调
广泛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爱听这个调调了。乞讨者们有了更多的
生存机遇了。于是,要饭的
自动组织起来,
打场子、
赶庙会、唱堂会、庆宴会、忙红白公事……
由
原来的干口
清唱,到加上锣鼓
动静。这就形成了周姑戏的
雏形。
章丘有个叫李德兴的艺人,原来是唱章丘梆子的。因为该戏占
人多,往往是挣不出
吃来。后来,听说一帮要饭的串庄赶会,唱周姑子小曲,唱得很
红火,占人不多,挣
钱不少。就领着几个人
跟踪他们,一边
看,一边
听,把这帮要饭的“玩意儿”学到
手,重打锣鼓另
开戏,大见成效。由于该曲调易唱易学,
内容大都是反映百姓
乡里的民间凡事,因而深受农村大众欢迎。特别是
戏文中的男婚女爱、
打情骂俏,是非恩怨、
家长里短,逢场做戏、捧场逗眼,乡土气息,
通俗易懂。倍受农村妇女
青睐,称为“拴老婆撅子”。李德兴的
儿子唱周姑戏唱
红了!
人们送给
他一个艺名叫“根柱子”(意为舞台上一根
台柱子。
或许是他的
乳名。
未详。
作者注)。
当时,
当地流传着
这样的
口头禅:“摸摸根柱子大辫子,
三天不用想
汉子(
清朝男人都留辫子)”。“听见根柱子锣鼓响,烀
饼子糊到
门框上(指
妇女慌着去
看戏,忙中出错)”。周姑子唱腔流传开了,
影响很大,当地一些戏班纷纷
移植、改唱。据周村老艺人
张金霞口忆,他的
师父原来也是唱梆子和
大秧歌的,早在“根柱子”之前就已
偷学了周姑子唱腔。
五音
泰斗“鲜樱桃”(邓洪山)的父亲,原来也是
唱章丘梆子的。后来,领着邓洪山、王化奎、王化元等人都改唱“周姑戏”了。
周村,是周姑戏的演出地、
根据地、
发祥地。以“鲜樱桃”为代表的“周姑戏”班,在周村唱响了,唱红了。全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来周村演出时,看了“鲜樱桃”的表演,大加赞扬。据说还向他学了一招(水袖功)。后又
赞助戏箱,扶持他到上海灌唱片,“周姑戏”正式改名为“五音戏”……这些
自然就是
后话了。
五音戏-传承价值 五音戏源于民间,植根于
民间,早已成为流传地区
百姓节假
婚庆、自娱自乐不可缺少的
艺术形式。近年来,
社会、
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急剧
变革给五音戏带来极大的影响和
冲击,加之
保护措施滞后和
资金不足,这一剧种正
面临失传的
危险。
清朝后半叶传入淄博,流行于民间,尤其是在农闲季节,艺人们为了
生计,几个人
结合在一起(多为5人,故亦叫“五人班”),流动于
邻村从事演唱。民间最早的五音戏班社是
1860年前后成立的大徐戏班(在今张店区傅家乡),演出的剧目有《狮子楼》、《彩楼记》等。此外,还有荣春戏班(今张店区石桥乡)。当时的戏班并不
固定,演出既无
化妆,亦无伴奏,用秧歌腔或小曲演唱,唱词多是顺口溜的形式,以
跑圆场、土台子为主要演出场所。清末,在梆子等剧种的影响下,始配以锣鼓伴奏,演员也
略有
装扮。
20世纪初,”周姑子戏”已
遍及境内各
区、县,民间的戏班(社)已很普遍,1914年张店王焕奎(艺名王妮子)
成立的50余人的戏班在民间影响较大,这时期,“周姑子戏”逐渐
吸收了京剧、昆腔等剧种的
营养,慢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板式和锣鼓伴奏
体系,传至今日,该戏的板腔主要有悠板、二玉应、鸡刨爪、
散板。1933年,民间艺人邓洪山等经北京马彦祥介绍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唱片,该公司赠给邓洪山一面锦旗,上书“五音泰斗”4个字,自此“周姑子戏”正式更名为”五音戏”。
解放前夕,五音戏艺人有邓洪山、明洪钧等。
解放初期,张店东南村有一个40余人组成的五音戏社团,曾上演过《拾玉镯》、《王二姐思夫》、《小俩口回娘家》,周村有邓洪山等人成立的30余人的五音剧社,博山有刘方玉的五音戏班,不久刘、邓两个戏班合并,成立了
第一个较
大的五音戏演出团体,并于1950年在博山向
人民政府登记
落户。1952年,五音戏伴奏
增加了
二胡等丝弦
乐器。1954年五音剧社参加了山东省及
华东区戏曲
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彩楼记》及《王小二赶脚》,邓洪山获演员一等奖。五音戏演出由民间演唱走上了正规的舞台表演。
1956年淄博市五音剧社改名为淄博市五音剧团,演职人员增至60余人。1958-1965年,剧团年年
上山下乡为群众演出,使五音戏传遍淄博大地。其间演出的剧目有《琼花》、《龙马精神》、《送镰记》、《新媳妇》等。
1975年与市吕剧团
合并,全团
人员达到百余人,演出的剧目,内容丰富多彩,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及现代戏达700余个。精彩的表演,使五音戏
蜚声省内外,剧团多次被邀到各地
巡回演出。1960年
国庆期间,该团进
京汇报演出,部分中央领导及文化界名人观看了演出,周总理还亲自
接见了剧团的
部分演员。1961年剧团又
南下江浙巡回演出,历经济南、徐州、
南京、
镇江、
常州、
无锡、上海、
杭州、
青岛等地。1985年剧团再次进京在
中南海演出,受到
中央领导
同志的接见。
目前,这支近100人的演出队伍仍然活跃在淄博市各区县之间,上演《墙头记》、《费姐》、《回龙转》等优秀传统剧目。剧团团址
位于市文化活动中心、市政府所在地
张店区共青团西路135号。
国家非常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五音戏经
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山东省淄博市五音戏剧院
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五音戏-淄博市五音戏剧院 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的
前身是始建于1956年的淄博市五音剧团,由政府
任命著名的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先生( 艺名“鲜樱桃” )为第一任团长。邓老毕生致力于五音戏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塑造了无数
动人的舞台艺术形象,并多次率团进京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是五音戏的奠基人。1935年,他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了最
早的一张五音戏唱片,被
誉为“五音泰斗”。
1969年,五音剧团受到文革
浩劫的影响而暂时解散,改革开放之后,在淄博市政府的关怀下,这个剧种又逐渐
焕发出独有的光彩,并于1992年得到文化部颁予的“天下第一团”称号。1998年,剧团
正式更名为淄博市五音戏剧院,
一代五音人携着这个剧种迈入了大发展的
新时代。
近几年来,剧院坚持“出人出戏出效益”的发展
方向,
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五音
人才,在
编剧、
导演、
音乐、
舞美、
表演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难以尽数的
荣誉。现拥有国家一级技术职称演职人员11人,二级技术职称演职人员17人,三级技术职称演职人员17人,有着较
丰厚的人才
储备。以
《聊斋志异》为素材的“聊斋系列剧”的编演成功;《王小赶脚》、《拐磨子》、《亲家婆顶嘴》等传统小戏的
家喻户晓;《豆花飘香》、《换魂记》、《石臼泉》等自创剧目的获奖连连;《腊八姐》一剧国家最高奖项的获得,使
继承与
创新并重的创作
思路得以充分
体现。
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合影2
“
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个大小
奖项的获得,
肯定了剧院的不断
提高,剧院人也为五音戏事业的发展
振兴而愈加
努力。2005年剧院倾力打造了大型通俗聊斋戏《云翠仙》,
公演后,得到了各级
领导和
观众的一致好评,并被上海国际演出中心定为2006年第八届上海国际
艺术节展演剧目。现五音戏已被列入第一批
国家非
物质文化遗产
推荐名录。
与此同时,剧院
悉心培养的五音戏新生代正在逐渐崭露
头角。明日的五音戏,这朵
盛开在齐鲁大地上的梨园
奇葩,会
绽放得更加
秀美,更加
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