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界限还是生理界限

[复制链接]

1445

主题

12

听众

1446

积分

男爵

Rank: 5Rank: 5Rank: 5

乡约币
5122 枚
乡约宝
0 枚
兴趣爱好
听歌
最后登录
2013-5-29
注册时间
2013-3-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fh6813662   发表于 2013-3-30 20:58: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1302240951421364003502202.jpg
       一位到印度旅行的美国客人,在他的游记中,提到这样的趣事:
  
  一个印度人,在偷窃的时候,当场被逮住。但是他却面不改色,反而理直气壮地说:
  
  “带着东西逃跑才算偷窃。我只是拿着它而已,怎算小偷把东西放回原来的地方,不就没事了“
  
  据说,被偷的人愣了半天,居然无词以应。那个印度小偷,就这样大摇大摆地走了。
  
  我们无意称赞印度小偷的辩才,但是不得不感叹的是,在客观上处于绝对被动的局面下,还能使他的逻辑,充分发挥难以摧毁的力量。
  
  一般而言,我们在客观上还不至完全绝望的时候,主观上很快就认为“无计可施“,于是无意做一次冲刺扭转乾坤。
  
  现代年轻人的这种倾向,尤为显著。根据高考、中考的一些监考者的经验,在考试时间还没截止之前,离座的人就越来越多。其次,年轻人就业后,安心求业率越来越差,能够在一家公司好好呆上三五年的人越来越少。
  
  这个现象或可解释为,对事业的向心力极脆弱。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释为:缺少“定力“,稍不如意就起了溜之大吉的念头,急急忙忙又去另觅职业。
  
  从心理学上来看,还有一个理由,也就是预先准备防卫自己的托词,这个托词是:“我并没有全力去做,如果公司没那么差劲,我一定会专心好好干,那就另有一番景况了。“
  
  可要知道,漫长人生,并非事事可以“想溜就溜“。某些情况下,就是“非留在那里不可“。
  
  当您“非留在那里不可“的时候,最要紧的是,千万不要自以为一切已经“绝望“。
  
  当您自认为“绝望“,主观的“心理界限“就会一变而为无计可施的“生理界限“,那时候意愿就锐减,斗志也丧尽,回生有术也会变成百药难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fastpost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8 06:01 , Processed in 0.467574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